思想周刊|制度移植与本土调适的历史镜像——评《上海公共租界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研究(1854~1937)》
2025-04-16 14:44
人们对历史的追问往往来自对现实的关切。在高度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今天,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越来越成为人类安全的重大威胁,因此,建立更加高效合理的公共卫生管理机制也成为各国都需要应对的课题。而要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机制,除了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外,了解本国现代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的发展脉络,以史为鉴,亦有助于制定出更加契合本国国情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就中国而言,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肇始于上海公共租界。罗振宇博士的《上海公共租界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研究(1854~193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一书,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背景,系统梳理了上海公共租界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的演进历程,并分析其经验得失,以期为当下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历史镜鉴。
一、本书主要内容和观点
该书主要利用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工部局一手英文档案资料,辅以报纸杂志、时人日记、回忆录等,以1854—1937年上海工部局在租界实施的公共卫生行政管理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工部局卫生管理机构的建立及制度的确立过程,探究卫生行政管理的具体实施状况,考察优劣得失,以此展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管理在我国的萌芽过程,并评估工部局作为一个“现代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能力,总结经验教训。
具体来说,以1898年工部局公共卫生处(Public Health Department)的设立为时间界限,分为上、下两编进行论述。上编涵盖的时间段为1854—1898年,包括第一、二、三、四章;下编涵盖时间段为1898—1937年,包括第五、六、七、八章。第一章概述近代以前中国社会内部,尤其是江南地区已经存在的政府卫生管理实践。第二章以工部局对租界水环境治理、污水排放、街道清扫、垃圾和粪便清运的管理为例,论述租界早期环境卫生管理状况,并梳理早期卫生行政人员和机构的设置、权责及演变。第三章论述工部局对租界食品卫生的管理,考察食品定期查访制度的确立及实施,工部局营建公共菜场、屠宰场以及对牛奶场的监管。第四章探讨19世纪下半叶工部局公共医疗管理的起步及具体实施状况。第五章梳理1898年后工部局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重组及发展过程,概述工部局卫生管理事业的继承、发展与变化,以及卫生经费的来源及开支情况。第六章主要论述公共卫生处最核心的机构——工部局实验室的工作及其成效。第七章以工部局局属隔离医院、非局属仁济医院和公济医院为例,考察了工部局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的不同管理模式。第八章论述工部局建立医护人员培养和管理机制,以及药品监管机制的尝试。
通过深入细致地史料爬梳和考察分析,作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行政管理制度在上海公共租界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简单地复制西方经验,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是“得西方公共卫生管理之精神并加以本土调适”的产物。在租界财力、人力、物力均有限的情况下,工部局因地制宜、灵活因应,通过有所侧重地实施各项公共卫生管理措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障租界居民的公共健康。但工部局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中途遭遇了诸多困境,最显著者有三:第一,租界政府的行动时常受制于法律权限;第二,经常面临公共管理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第三,由于华洋卫生观念不同而导致的华洋冲突。
同时,作为一个外国侨民的“自治政府”,尽管工部局具有西方民主代议制政府的诸多特征,但它无疑也带有深深的“殖民政府”烙印。其颁行的诸多公共卫生管理措施,虽然客观上让租界内甚至周边的许多华民受惠,但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占租界人口比例极少的侨民的生命健康及商业利益,体现出明显的“利己性”。
此外,工部局履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行为,表明了“现代政府”已经意识到并开始自觉地承担保护民众公共健康的责任。而工部局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共卫生事务在管理力度上各有不同,也展示了一个“现代政府”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困境下,以最少的支出达到最大的成效,体现了工部局的执政智慧。
二、该书的突出特点和价值
其一,原始档案的深度利用。本书深入挖掘了上海市档案馆藏的3万多卷工部局英文档案,其中5000多卷涉及公共卫生管理,并辅以《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申报》等报刊资料,重构了上海公共租界公共卫生管理的发展演变过程。
其二,概念厘定与动态分析。对人名翻译进行严格规范,对关键术语(如"nuisance")作语境化处理,以及通过对公共卫生管理机构译名的重新厘定,厘清了其职能的演变历程。作者并未孤立地看待制度变迁,而是将其置于西方医学思潮(如从瘴气论到细菌学)与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双重背景下,展现了管理的内在理路。
其三,叙事框架的突破。创造性地将工部局视作中国土地上最早出现的“自治政府”,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角度考察公共卫生管理在上海的践行。通过详实的考证,厘清了公共卫生行政机构决策、咨询、执行三者的关系和演变逻辑,揭示了西方市政管理制度在中国环境中的调适过程。
其四,采取“双焦点”结构进行时段划分。以1898年为界,前段(1854—1898)考察制度初创期,后段(1898—1937)分析制度成熟期,同时兼顾某些管理措施的延续性。这种动态长时段的研究方法,避免了机械的时间切割,更完整地展现了制度变迁的内在理路。
其五,本土调适的微观透视。书中对于粪便清运的“特许承包制”、公共菜场的营建等个案的考察,展示了租界政府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有效地借助了传统中国的商业习惯与劳动力结构,实现了西方制度的“本土化”。这种调适既体现了殖民权力的策略性,也反映了华人群体的因应对于制度实施的反作用。
总之,《上海公共租界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研究(1854~1937)》是一部兼具实证性与理论深度的力作。该书不仅厘清了工部局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演进脉络,更展示了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在近代中国移植的复杂图景;不仅弥补了以往租界公共卫生管理研究的不足,更为理解近代城市治理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了解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公共卫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部历时多年完成的专著,既是一部严谨的制度史研究,也为当代公共卫生治理的“本土化”命题提供了历史镜鉴,值得公共管理、城市史、医疗社会史研究者重点关注。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