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董骏 黄馨怡

2025-03-17 06:5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指出,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思政课教师要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精髓要义与价值内核,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国的神圣使命,自觉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锻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优秀思政课教师队伍。

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坚定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思政课教师应始终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思政课教师的品行人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思政课教师的首要标准,在思政课教师选用、管理和考核中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引导思政课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行为世范的楷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当好“人师”,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启迪思政课教师的为教之道。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生难免会产生一系列时代迷思和思想困惑,思政课教师应当在全面把握、精准分析学情、社情、国情、世情的基础上,直面学生问题,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学生一个又一个思想困惑中把问题讲深、讲透、讲活,把抽象高深的理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用鲜活生动的案例、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想听、爱听,引导学生从情感共鸣走向理性认同,学会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

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擦亮思政课教师的务实本色。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理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过硬的职业素养当好学生的引路人。“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思政课兼具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讲好思政课要始终坚持向创新要活力,在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背景下以教育家精神涵养高超育人艺术,在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代新人中实现“术”“学”“道”的有机结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为学生带来深刻的学习体验。

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情怀境界。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情怀源于热爱,热爱生方能乐教,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思政课教师也就失去了立足的基础和前进的动力。“仁者爱人”,“爱人”是一种仁人的博大情怀,师爱的最高境界是仁爱。境界来自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唯有用大爱浇灌生命之花,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思政课教师才能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立德树人伟大事业,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新时代大国良师。

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激发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不断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大时代需要大格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政课教师应放眼全球,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要在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精神创造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增强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历史自觉,在践行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使命担当中,引导学生为人类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教育部项目:19JDSZK153成果)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袁文蕙   主编:侯金亮      审核: 何祥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