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青年理论传播提质增效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胡渝

2024-11-28 16: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党的创新理论是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成长成才的最好养分。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日新月异,对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提出新挑战、新要求。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响彻青年,探索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和网络化传播方式,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到达青年群体的“最后一公里”,是党的理论传播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现实课题。要抓住青年作为理论传播受众的特点,以数智赋能丰富理论传播呈现形式、构建多元传播场景、提升传播反馈效果,推动理论宣传的青年化视频化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更有青年味、更具时代感、更富穿透力。

以数智赋能丰富理论传播呈现形式。作为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融合的产物,数智技术让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化、生动化与具体化的同时,也成为影响网络语言生产、网络语境构建、话语体系优化的关键技术,深刻改变着理论传播的呈现形式。一是视觉呈现由平面静态到立体动态。传统的理论传播话语表达多以规范的文字符号和宏大的言说内容为主,是一种扁平化、静态化的呈现。而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已发生深刻变化,视频图像成为其学习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通过文本到图像生成技术、网络爬虫和数据抓取技术等,让理论传播由平面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变为立体动态的可视化图谱,由抽象的文字概念转变为具象的图像和视频,这种具象的视觉呈现不仅克服了理论传播语言表达的枯燥单调,还用更丰富的内容形式为青年带来了新的理论学习体验,让理论及时地触达青年。二是语言表达由扁平抽象到生动形象。传统的理论传播话语表达虽然逻辑严谨、表述准确,但所构建的话语语境过于宏大、抽象,学理性和宣传味较浓。数智时代语言资源丰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前沿信息技术,将人类语言与机器语言融合,催生出表情符号、网络流行语等多种形式的语言类型。要结合数智技术做好党的创新理论话语体系创新,实现话语表达从“抽象”到“形象”、从“宏观”到“日常”,让理论传播的语言风格更有青年味和时代感。如重庆日报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在文本创作上紧贴当下理论热点和社会话题,善用“青言青语”“网言网语”,融入当下流行的“多巴胺”“松弛感”“爆改”等网络热词、热梗,对理论进行精准化“提纯”、时尚化“加工”,化深刻理论为生动表达,让理论更懂“Z世代”。三是传播模式由单向灌输到平等对话。传统的理论传播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相对固定,理论传播者掌握着较大的话语权,话语表达往往是传播者向受众进行单向的灌输与启发。理论传播要有效触及青年,需要构建一种理论传播者与受众平等对话的关系。利用数智技术搭建的去中心化的虚拟网络空间,打破了身份、背景、受教育程度等限制,能够自由地开展话题讨论、观点表达、成果分享,为传播者与受众提供了平等对话的平台。

以数智赋能构建多元传播场景。新一代青年对公共话题的参与日益积极活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数智技术的兴起,极大地拓展了理论传播的空间,弥合了理论传播的时空限制,为理论传播构建起一个虚实相通的时空场景。一是构建沉浸式传播场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打破时空局限,通过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的综合呈现,营造沉浸式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调动起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刺激受众产生情绪反应,激发情感共鸣,让青年全身心沉浸在理论传播的氛围中,进一步提升理论认知水平。二是构建互动式传播场景。要改变“你讲我听”的线性传播格局,在青年集聚的“两微一抖”等新媒体平台,通过邀请青年代表参与网络直播、拍摄制作理论短视频等,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讲述党的创新理论。通过开发竞赛闯关、积分答题等互动式应用,增加理论学习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此外,在重大时间节点,从青年的视角出发策划形式新颖、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主题活动,加入弹幕、评论、转发、打卡、投票等互动功能,让青年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三是构建个性化传播场景。青年一代是伴随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要通过大数据的研判、收集、分析功能,捕捉青年受众对理论传播的不同态度与诉求,构建出高度个性化的用户画像,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个性化推荐模型,为其推送“私人定制式”的“最懂我的理论”产品,提高理论传播的针对性和精准度。

以数智赋能提升传播反馈效果在面向青年开展理论传播的过程中,良好的反馈是提升其传播效果的关键环节。通过数智技术捕捉用户反馈,综合分析理论传播效果,迭代优化传播策略,确保理论传播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才能有效避免传播内容的抽象和空泛,从而吸引青年注意和思考,不断提升理论宣传的穿透力,精准地触达青年群体。一是多维度信息收集。要实现传播效果评估的全面准确,需要通过数智技术强大的采集筛选功能,多平台多维度广泛收集相关数据信息。收集理论产品在社交媒体、在线视频平台的点击率、互动量,这是受众兴趣点和传播效率的直接反馈。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等捕捉受众反馈中的关键词,收集青年感兴趣的理论话题、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流行的网络文化,为传播者改进传播内容提供参考。二是数据实时监测。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可跟踪理论传播全过程,实时监测各项数据指标,如点击量、转发量、评论数、页面停留时间等,注重数据的动态更新,量化传播效果,为传播者提供实时有效的数据反馈,帮助其及时调整传播策略,优化传播路径。三是智能优化评估。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对理论产品数据的多维度收集、长期监测和对用户行为轨迹、兴趣偏好、社交网络等数据的整合分析,自动生成评估报告,多维度呈现理论传播的实际效果和未来传播趋势,让传播者更好地了解青年受众对理论传播的需求与喜好,从而制定更精准科学的传播策略,提升理论传播实效。(作者系本报编辑,本文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王贵江   主编:侯金亮      审核: 徐双双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