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 | 推进数字智治与精管细治相融合——探寻推进“五美城乡 文明巫溪”融合发展的密码④
2024-10-14 06:57
▲巫溪县通城镇工作人员正在介绍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巫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拂过大巴山,点亮了巫溪这座小县城的数智化新征程。从田间地头的数字化农业平台到街道乡镇的“文明创建智管一件事”应用,编织出一幅新时代的数字城乡新画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加持至关重要。正如《老子》所载“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巫溪以“巫咸文化”凝聚的治理智慧为内涵,以“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部署为抓手,从县域小事入手、城乡难事切入,通过城乡数字智治与精管细治相融合,治小成大、破难为易,推进了“五美城乡 文明巫溪”融合发展。
数字重庆建设全面推进以来,巫溪县将县域特点与“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目标紧密结合,以“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智治+网格”基层实践、“改革+应用”需求导向构建了精管细治的内容,以“平台+大脑”数据底座、“中心+矩阵”调度网络、“系统+跑道”体系架构建立了精管细治机制,以“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怎样才算做好”的要求建成了精管细治的能力体系,以数字应用聚焦巫溪城乡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实现了人居美。
数字智治整体化融合精管细治内容,构建人居美
城乡居民生活的细微“小事”汇集成民生“大事”,“小应用”托起“大服务”的难点在哪里?难在个体琐细小事、村社复杂难事,总是呈现事事相关却无从下手的治理困局。
巫溪县通过“文明创建智管一件事”应用找到了破解密码,以建设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有效地将基层“一件事”分类汇集,实现了“小事”治理的精细精准全覆盖,推进了数字智治赋能巫溪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文明创建智管一件事”应用取得了怎样的显著治理成效?调研组深入村社探访。在柏杨街道,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说:“北井大道人行道电动车、摩托车乱停乱放不文明现象一直难以解决,通过‘文明创建智管一件事’应用上报后,该事件被智能应用实时分派给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等主管部门进行处理,办结仅用时1天。”据调研组了解,通过“文明创建智管一件事”应用,全县已累计交办问题两千个以上,整改完成率达97%,群众满意度达98.7%。
巫溪县正是通过数字智治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各类小事、杂事与急事进行整体集成,透过事件精准掌握城乡居民群众的民生需求,透过事务精细治理提供细实深稳的公共服务。在实践中,巫溪县以“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智治+网格”为载体,围绕“文明创建”这一核心业务,针对文明创建过程中常态化保持不够、条块联动不畅、问题精准查找难、群众参与度低等问题,搭建了“一仓四端五场景”基础构架。系统梳理归纳群众高频办理与咨询事项,并融汇到办理民生事务的县级部门,通过“一件事一次办”流程重塑,制定《村(社区)为民办事服务清单(参考)》,实现精细化治理事务和精准化服务事项全覆盖。
调研组针对“文明创建智管一件事”应用的实际效果,深入乡村对开具证明、办理低保等民生“小事”进行探访。在蒲莲镇桐元村,负责人说:“有了数字化平台,村民办理临时救助、低保等事项时,村里能办结或代办的绝不让群众往镇上跑,1天能办好的绝不拖到第2天。”在天元乡新华村,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调研组:“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数智化手段,形成数字服务网格,让‘一老一小’的疑难问题得到了解决,乡村治理变得更加精细化和精准化。”
巫溪县坚持通过数字智治推进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打通了治理事务的整体化融汇路径,有效地实现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小事、杂事、细事、急事等治理内容的一体化,构建了完整的“人居美”内容框架。
数字智治系统化融合精管细治机制,推进人居美
城乡社会生活千姿百态的“小事”,在基层治理中融聚为千头万绪的系统性事务,网格治理作为基本模式,如何有效地适应基层现实并高质效运行?巫溪县基于“141”基层智治体系,深化创新“8+8”网格化管理模式,探索实施“五单闭环运行”机制,构建了基于城乡数字智治的“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网格全覆盖、一网管全部”精管细治机制,从机制创新中找到了以基层治理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深化拓展的系统化路径。
“8+8”网格化管理模式如何将“141”基层智治体系在网格治理中落地?调研组从街镇走访中了解到,巫溪县将城区和农村文明创建的具体问题纳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全县每个网格责任区域落实县领导、街道领导、街道驻社区干部、社区干部、网格单位责任人、环卫工人、义务督察员、网格党小组组长8类人员,针对每个网格区域环境卫生整治、绿化管护、四害防治、基层组织建设、居民宣传教育、走访接访群众、解决困难问题、开展群创活动8项工作,健全了基于网格治理的精管细治工作机制。
调研组在宁河街道人民社区北门沟小区看到,狭窄的0.1平方公里居住着近两千人,绝大多数为高山移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社区负责人介绍说:“曾经的北门沟垃圾成堆,人畜粪便直排大宁河,是脏乱差的‘牛脑壳’片区,基层矛盾突出。正是运用了‘8+8’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党政社群纳入治理共同体,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将曾经的‘龙须沟’彻底改造为古静典雅、小桥流水人家的园林式社区。”
“8+8”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精管细治,主要依托科学的工作机制来规范。巫溪县以“五单闭环运行”机制建好“平台+大脑”数据底座、健全“中心+矩阵”调度网络、建构“系统+跑道”架构,确保了居民“点单”、村社“分单”、镇街“派单”、部门“接单”、居民“评单”的闭环运行,建成了数字智治系统化精管细治机制。
调研组针对机制的运行效果,向正在街道办事处办事的群众随机询问,一位碧水雅苑小区的居民赞许地说:“‘五单’办事效率太高了,大家都很满意。”她说起了去年的一件往事,起源是小区附近多家汽修喷漆废气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街道办在接到居民“点单”后即刻“派单”,县生态环境局“接单”后,不到3天问题就得到了彻底解决。
巫溪县在数字智治探索创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不断因地制宜完善精管细治工作机制,高效解决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实现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化,推进了细致的“人居美”建设工作。
数字智治综合化融合精管细治能力,实现人居美
城乡文明发展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对不同区域、领域和类型的群众需要,基层工作如何应对?巫溪县把文明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目标有机结合,将创建目标与群众意愿相结合,通过数字智治融合精管细治,提高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实战实效能力,实现了数字化惠民利民,精管细治便民安民。
精管细治实战实效能力体系如何建设?巫溪没有坐而论道,而是直面现实问题,提出了“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怎样才算做好”等具体问题,聚焦数字化应用精准对接“人居美”建设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通过“干中学、学中干”的路径,不断提升能力水平。
调研组在通城镇龙池村走访时,观摩了正在召开的“村支两委+村义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级大院”联席会议,在聆听以打造农旅融合的“五色田园”为主题的拉家常式会议时,参会者向调研组说:“通过‘五清五建一评比’,我们村人口回流达600余人,又以‘一网两会一大院’的方式,让全村百姓全员参与到村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改中,大家都觉得自己有能力让生活变得更有奔头。”
调研组在通城镇、古路镇等试点村庄看到,居民无需下载App,就能实现居民上报、巡查上报、居民微信群无感知迁移等多种专属功能,这背后正是各部门数字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城区街道走访中,社区居民普遍反映,长期以来老百姓关注的城市管理问题,通过数字化“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城市内涝治理”“城市供水智慧管理”等功能得到了有效解决,职能部门的治理能力得到了群众的点赞。
“怎样才算做好”?城乡群众感受到数字化惠民利民、精管细治便民安民的成效才算数。巫溪县以制度化建设,磨炼了数字智治各类主体的综合实战实效能力。调研组在白鹿镇下坝村了解到一件日常“小事”,生动体现了基层数字智治综合能力。村移动网格员早巡发现梯台塌陷后即刻上报“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问题得到快速解决,正是通过点滴的日常“小事”智治实战,锤炼了自下而上的整体实战能力。在“全国数字乡村示范村”通城镇清泉村,调研组欣喜地发现,村民也具备了参与数字智治与精管细治融合的能力,曾经依靠传统经验来耕作生产的农民,如今也能熟练地运用数字化农业平台观测土壤相关数据和环境变化数据,开展更加精准的农业生产。
数字织就云上巫溪,“智绘”城乡文明画卷。巫溪县在城乡数字智治工作中,以群众满意为宗旨,塑造全县“同心同行”的共同认知,推进城乡数字智治与精管细治相融合,提升了惠民利民与便民安民成效,实现了人居美。
(本文执笔:王斌;调研组成员:重庆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处长卢向虎,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王斌;重庆日报记者侯金亮、朱涛)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