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助推重庆高质量发展?来看专家的支招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周尤 何春阳 龙帆

2025-04-21 21:37

4月21日下午,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主办方邀请了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丁瑶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两位专家,围绕重庆未来发展的优势和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丁瑶: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重庆还应从三个方面发力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是重庆重点建设的综合高端智库之一,长期跟踪关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宏观政策的实施效果。作为院长,丁瑶这些年也参与研究和亲身见证了重庆的发展历程。

▲丁瑶。首席记者 龙帆 摄

在丁瑶看来,新时代以来,重庆依托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直辖体制、自然生态等比较优势,成长为中西部首个经济体量超过3万亿的城市。从一个经济研究者、观察者的角度,丁瑶认为下一步重庆围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可以从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首先,重庆要推动通道经济转向枢纽经济。“通道经济是以交通走廊为核心,强调通过物流、商流这些要素流动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丁瑶举例说,比如说最早在重庆开行的渝新欧(即现在的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都是通过打通向西向南的运输通道,通过降低运输成本,实现沿线区域间的资源互补,其本质是一个流量经济,强调通道的通过性功能。

而枢纽经济,则是依托港口、机场、货运中心、铁路等交通枢纽,以枢纽为引擎,集聚各类要素,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辐射形成物流+制造+服务的产业集群,其核心是节点经济,强调枢纽的资源整合能力。例如重庆通过建设陆港型枢纽,形成了多向辐射网络,可连接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实现要素的集聚、加工和再分配。

丁瑶建议,下一步,重庆还可以继续发挥紧邻东盟以及欧洲等国际需求市场的地理区位优势,加快集聚一批优质企业,加强与东南亚、南亚这些国家进行产业投资以及贸易往来。

第二,重庆要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丁瑶表示:“40多年的改革开放,重庆和全国一道从计划经济走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市场培育不足等问题,也时常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尤其重庆是全国的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产业基础偏重,转型发展就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的自发渗透。”

近年来,重庆在推动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注重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丁瑶认为,未来,重庆还要继续统筹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

第三,重庆要推动二元分割转向融合共富。“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丁瑶表示,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特征非常明显,城乡二元差距显著。下一步,要更加强化区县的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更加畅通城乡的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渠道,增强县域和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以及它的自我造血能力,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最终实现城乡融合走向共同富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重庆可能是‘最中国’的中国城市”

“作为一个外国人的主观感受,我认为重庆可能是‘最中国’的中国城市,甚至在某种意义上重庆就是中国的‘心脏’。”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表示,他经常对没来过中国也不了解中国的人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又是最现代的国家,而重庆就是这一定位的最好体现,因为重庆这座城市就融合了中国发展的各种元素。

▲罗思义。首席记者 龙帆 摄

这是15年前他和妻子到重庆旅行后的真实感受。15年后,他故地重游,又一次刷新了对重庆的认知。

这次访问重庆期间,罗思义还走进了赛力斯工厂。他直言,看到的景象让人印象十分深刻,“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说,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现在是领先世界的,而重庆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国家中最重要的制造业城市。”

“15年前我来中国的时候看到了一些趋势,而现在这些趋势已经变为了现实。”在他看来,中国在电信、电子商务、绿色能源、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方面也都十分领先,“可以说,中国已经从技术的追随者变为了引领者。”

作为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罗思义将重庆与伦敦进行了比较,并为重庆发展提出了中肯建议。

“随着国家或城市变得更加富裕,人们会将提高的收入更多地花在休闲娱乐上。在伦敦,我们就将旅游发展和本地居民的休闲生活融合,提出了‘访客体验’这样一个概念。”他举例说,这意味着高校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城市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有很多好大学,在这个方面还可以多下功夫。

就推动国际化而言,罗思义更是直言不讳。

“其实伦敦和纽约的便捷性和自然环境都不如重庆,更别说重庆有美丽的大山大水,但是伦敦和纽约都有大量的外国企业家、科学家、游客,每天在纽约都有200种语言在同时使用、在伦敦有300种语言在同时使用。”罗思义认为,推动国际化对于重庆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而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城市必须拥有大量的外国人。

除了人口结构,罗思义还指出了外宣和推广的重要性。“推动国际化城市必须有强大的外宣和推广部门。在我看来,纽约、伦敦、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最好。比如在伦敦,我们从政策到城市推广都围绕着‘世界上最国际化城市’这个定位来进行。”罗思义说,营销或者推广一个城市,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应该围绕这个城市的核心理念展开。在他个人看来,重庆可能是“最中国”的中国城市,虽然不一定准确,但他强烈建议,重庆能找到一个更加明确的战略定位,将重庆更好地推向全世界。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张信春   审核: 余虎 主编:付爱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