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记录时代 用笔杆书写担当——记重庆新闻战线庆祝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张 珺 何春阳 尹诗语

2024-11-07 20:15

11月7日立冬,重庆市委宣传部负一楼会议室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流淌着奋斗的激情。全市新闻战线庆祝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在这里举行。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代表、第十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全国赛优秀选手、第13届重庆市十佳新闻工作者获奖者以及全市新闻宣传战线的党员领导干部和新闻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交流采写故事背后细节,讲述新闻人成长心声,探讨媒体融合的创新实践,共同庆祝专属于新闻人的节日。

▲2024年11月7日,市委宣传部会议室,重庆新闻战线庆祝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现场。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2024年11月7日,市委宣传部会议室,重庆新闻战线庆祝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颁奖仪式现场。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在一次次生动讲述中,他们对职业的执着坚守、对新闻理想的不懈追求、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对改革的深度思考,引发强烈共鸣。

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代表,重庆日报单士兵:始终把业务升级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继去年率重庆日报理论评论部团队获得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后,重庆日报党委委员、编委兼理论评论部主任单士兵今年又以《支持民营企业从还欠账做起》一文拿下中国新闻奖评论二等奖。能够连续获奖,单士兵感慨,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同事们的鼎力协助,离不开这几年他对业务升级进行的极致追求。

“评论是练出来的,是写出来的。”单士兵已在职业评论员岗位上干了22年。这些年,他带着团队一起练习评论员文章,确定观点、构建框架、调整逻辑、打磨文本……经常和小伙伴熬上通宵。他介绍说,去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致敬重庆 致敬人民》,就是团队在极致训练大评论写作后的成果。当天早上7点,单士兵和年轻评论员张燕赶到报社,一直苦战到凌晨1点,经过领导修改和同事编辑,终于打造出这篇团队制胜的作品。

今年获奖的《支持民营企业从还欠账做起》,单士兵只用了午饭时的40分钟就完成了。“这篇文章最大特点是及时、锐利、有力量,既配合中心工作,又纾解民情民意,让正能量在大流量加持下,释放舆论引导的价值。”单士兵回忆起写作时的情景:当时正值国家支持民营经济的“民营经济31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8条”政策文件发布之际。文章抛开宏大叙事、直面现实,而且是一个全国性痛点:“从还欠账做起”,为解决民营企业实际问题提供了思路。

文章发表后,不仅得到了很多民营企业家的好评赞许,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各地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单士兵自然也有种“与有荣焉”的欣慰。

今年中国新闻奖公示之后,很多作品都被业界学界拿出来讨论,其中也包括他的这篇评论。而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这样的评论文章能为催发包括重庆在内的各个省市加大对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的清理力度,增添一份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量,“就值了!”

单士兵认为,一流评论员,首先是好记者,是把文章写在大地上的人,是散文家、小说家,是有大热爱、大情怀、大创新的人。未来的评论一定是走融合之路,评论写作也一定要有跨界思维。

今年以来,他在重庆日报每周书评版开设了“写在茅奖边上”栏目,对目前已经评出的53部茅奖进行“跨文本写作”式评论,如今已经发表评论44篇,近20万字。他正积极探索将评论打造成舆论场“轻骑兵”工程,通过创办“鱼萍萍工作室”,推出“中国超短评”等评论融合产品,对热点事件及时点评、快速拆解、深度分析。

“对评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大爱,二是训练。”单士兵说,对新闻业务爱到深处,将其作为专业信仰,在漫长工作时间中,带着热爱不懈训练,真正实现一个新闻人的自我修养。

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代表、华龙网杨洋:打造新闻精品要有闯劲、韧劲、干劲

第34届中国新闻奖公布,华龙网有4个作品获奖,截至今年,华龙网已连续12年20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作为一家地方媒体,能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多年持续上榜,常常有人问我们为什么?”第1眼TV华龙网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杨洋说出了她自己的答案,“有敢为人先的闯劲儿,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儿,有死磕到底的干劲儿。”

她分享了采访重庆交通大学教授易志坚的故事。为了采访出新意,团队将易志坚拉小提琴作为音乐主线。当片尾 “我和我的祖国”在沙漠绿洲中飘扬,跃动的音符与人物故事相得益彰,一位可敬可亲可学的科学家近在眼前。通过新闻访谈与试验田、音乐艺术的跨界相融,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感和品质,讲出了故事的温度与厚度。最终这个作品获得了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访谈类三等奖。

“守住底色,去该去的现场,写想写的内容。”杨洋以《特稿 | 196位村民,一个都没少!》为例表示,不管技术如何更迭,优质内容都是“灵魂”。这篇稿件的主创团队不畏艰难,第一时间深入滑坡影响区拍摄,并到临时安置点和村民们交谈,捕捉到大量一手素材,用生动鲜活的画面和文字呈现了背后质朴真挚、打动人心的故事。

她说,华龙网团队中流行一句话,“不会做主持人的编辑不是一个好记者”。这句话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在华龙网内,不论年龄,不论资历,只要有理想、肯实干,就能找到舞台。

她认为,作为一个媒体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有归零的心态,勇于突破1的勇气,做一个媒体“痴人”,不管是沙漠、荒坡、还是绿洲、田野,都关注脚下的路,奔赴热爱,走进每一个受众的心。

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代表、西部国际传播中心陈冬艳:小切口生动讲述重庆开放故事

在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中,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作品《Chongqing: The BRI Gateway(一带一路十周年特别策划:山海互济共未来)》获得国际传播-新闻专题类三等奖。

该片以加拿大籍主播Alex的视角,分别到访国际物流枢纽园、赛力斯集团海外(印尼)公司、陆海新通道无水港、重庆铁路口岸、陆海新通道运营公司等地,从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三个方面,用小切口讲述重庆全面融入国家战略和伙伴国家一同发展的故事,以重庆故事对外阐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丰硕成果。

“获奖作品是西部国传中心‘一带一路’十周年整体策划中的一个精品视频,它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得到了广泛传播。”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陈冬艳讲述了创作经过。

“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不可缺席、大有作为。”她介绍,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并实施的第十年。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提前周密策划,通过与市发展改革委多次交流,评估重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与共建国家城市的发展故事具备极高的国际传播价值和意义。

在具体实施中,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积极融合使用图表、视频、海报等形式,使新闻报道实现视觉化,更吸引用户观看。先后推出原创视频37条,其中包含《共同繁荣》《重庆,山海互济共未来》《渝贸通世界》《“重庆的外“磁力”》《Global Vision全球展望》《求学中国Study in China》等,这些原创视频包含不同风格和主题,为海外受众打造一场视听盛宴。

陈冬艳说,为扩大国际传播的影响力,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积极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吸引更多海外受众。中心发起四场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社交媒体联动活动,吸引了海媒账号、知名大V和国际机构的参与,海外曝光量超过500万。其中,中国建材在推特上的单帖浏览量近20万。同时,通过采访国际知名专家和重要政府官员,为报道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和观点,为国际观众呈现了一个更加全面和真实的画面。

她介绍,中心还派遣骨干记者前往老挝、越南等地进行采访,成功开展“陆海十年·一路向南”国际媒体跨境联合报道,受到宣传部相关领导和市发改委好评。

第十三届重庆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第1眼新闻吴忠利:争做新时代优秀新闻工作者

“当前,我们面对的媒体生态,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顺应发展需求,守正创新,积极应对。”第1眼TV民生新闻中心630节目部主任吴忠利直言,争做新时代优秀新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起创新意识,对传统的、不适应现代传播的理念进行优化,敢于打破成规、勇于探索实践,推动媒体融合全面深入;更新头脑中不恰当的“精品意识”,要流量,更要有思想、有引导力;要坚持学习、主动接纳新技术,使传播手段、传播途径、节目形态、作品表达更加多元。

今年1月1日,第1眼新闻社会新闻中心在重庆卫视推出了舆论监督栏目《今日关注》,节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民生,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截至目前,该节目已经播出200期,在推动问题解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超大城市治理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

“作为《今日关注》的一员,我深深感受到了新闻有力量,感受到这股力量在推动社会进步。”吴忠利认为,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自己肩上的责任与担当。

“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就是要勇于接受挑战,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积极投身到新重庆的建设当中。”吴忠利说,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第十三届重庆市十佳新闻工作者、上游新闻阮鹏程:推动更多正面报道上热搜

今年的新闻工作者评优活动中,上游新闻编委阮鹏程荣获重庆市第十三届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过去,阮鹏程学的是文物考古专业。在他看来,新闻与考古有着共通之处:都讲事实,都在发掘美。“考古是为了明天,发掘昨天,收藏今天。新闻则是以书写历史的严谨态度,记录时代。”

2022年重庆缙云山山火席卷,火势牵动全国。阮鹏程把上游新闻的“山火”报道指挥部,从办公室搬到了山火的第一现场。在火场,他在组织开展报道同时,还与同事一起干起了志愿者,肩挑背扛把灭火和应急物资运送到最前线,烈日下把绳子绑在腰间,传递物资长达3个小时。

如此深刻的体验和近距离观察接触,让阮鹏程感受到群众的强大精神力量,也因为抵达现场足够深入,更多的独家新闻和故事被挖掘和传播,让广大网友看到了更加完整和立体的阻击山火画像。

阮鹏程成为深入那场山火最前线时间最久的报道组长和记者,由此也获得了独家拍摄视角,诞生了“星光长城”这一经典报道。

拍摄的当天下午,挖掘机在缙云山开挖出一条坡度较缓的通道,扑火队员和志愿者可以一直从山脚步行至山顶了。期间,志愿者3次连成线从山脚延伸到山顶,人挨着人传送物资,阮鹏程站在山上的高处往下看,发现左手是一条群众组成的血肉长城,右手则是不断逼近隔离带的火龙,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巨大冲突”。

他立即组织力量迅速推出“人民群众组成防火长城在隔离带上与火龙对峙”的报道,但没有无人机从空中俯拍有冲击力的画面。傍晚,上游新闻摄影记者周瑄带着无人机前来增援。阮鹏程通过电话与周瑄取得联系,告诉他用无人机拍摄的意图。

晚上9点多,周瑄在工作群里发出了照片。照片中,火光和灯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组成了大大的“人”字。

“有了,有了,就是它!”阮鹏程十分激动。《看,星光战胜火光》图片和视频一经发布,迅速在全网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和传播,群众的伟大力量,感染亿万网友。该作品也获得了当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阮鹏程说,让正面报道占领热搜热榜,占领舆论阵地,这是他和上游新闻小伙伴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第二十六届重庆新闻奖获奖代表、万州区三峡融媒体中心何科:做善“嗅”线索的新闻人

三峡融媒体中心记者何科真情讲述了获得第二十六届重庆新闻奖的作品《15分钟3次潜水 只为一场生死营救》背后的故事。

2023年7月3日至4日,万州红色暴雨预警不断发出,何科等人早已做好了随时前往受灾现场的准备。4日凌晨4点左右,暴雨一直在下。

“我们凭多次的采访经历敏感地察觉到,五桥河要漫大水了。而此时,因多次采访与我们交往甚密的五间桥社区书记也来电,五桥河河水持续暴涨,一度超过警戒水位,临河街道正被洪水淹没。”何科说,他与同事闻“汛”而动,都想与上涨的河水抢时间。

刚到现场,整个社区低洼处都已被洪水包围,专业救援人员也还在赶往现场的路上,救援任务全部落到了社区干部和志愿者身上。

“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新闻报道而言也同样如此,‘处处留心皆新闻’。”何科说,在现场简单商议之后,他们决定以完整记录救援过程作为报道主线。

他印象很深刻,救援时,一段急促的呼救声盖过了雨声、嘈杂声,原来是有一名老人被困家中,而房屋很快将被洪水全部淹没,社区干部周东在泅水时用力呼救。循着声音,何科等人意识到老人的救援将出现大转机,于是当机立断掉头全程跟拍周东的救援过程。何科回忆,水浅处,洪水已经没过记者的腰部;水深处,一人更是无法站立,只能搀扶拍摄。

在众人的帮助下,周东跟其他社区干部一起,套上救援绳,3次潜水冒险救援。何科也冒着暴雨穿梭在水流中全程跟踪、全程记录了周东冒死营救78岁老人的生动过程。潜水、砸门窗、背老人等现场细节,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担当作为。

何科说,这个获奖作品也启示着他在报道突发新闻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事态变化,做好临场应变准备,才能“杂而不乱、静心蹲守”。

“记者的称号,不是桂冠而是责任,无论是寒冬腊月、烈日酷暑,还是疾风劲雨、危难险情,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的身影。 ”在何科看来,脚上的泥土、身上的灰尘,应该是记者扎扎实实扑下身子的“标配”。好新闻在基层,好记者更应扎根在基层,只有沉下去,用心感受,才能“嗅到”好线索。

第二十六届重庆新闻奖获奖代表、渝中区融媒体中心曲成新:在渝中小小的花园里开大大的花

在此次评选中,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与央视总站合作,采访制作《白象居“风波”》荣获第二十六届重庆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渝中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采访部主任曲成新诉说了作品背后的故事。

渝中白象居成为“网红”后,引发了基层治理矛盾。一方面,游客想看,商户想赚;另一个方面,因为扰民,居民不干。

就抓住这一矛盾的焦点,曲成新从不同群体的需求去深入采访,联合央视重庆总站,在5个月时间里先后10余次深入白象居,记录事态发展历程和渝中区相关部门、街道、社区化解矛盾所做出的努力。通过全景式、跟踪式采访,再以探究式、解析式的报道,解剖矛盾表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剖析具有渝中辨识度、全国借鉴性的共建共治共享具体实现路径,全方位展现居民、游客、商户由“各自为政”,到成为“利益共同体”。

曲成新说,短视频曾有一首火遍全网的儿歌,“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渝中区面积不大,就是那个小小的花园。记者们就是园丁,在20平方公里的面积里不停地深耕细作,期待能生产更多的精品力作。“用心去灌溉,在创优的路上永不停歇,也能在小小的花园里面开出大大的花。”他说。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张信春   审核: 商宇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