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丰产到丰收,现代科技如何守住农民“钱袋子”?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11-03 13:17

花生达人”的丰产“密码”

2015年,23岁的徐松松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当起了职业“新农人”。创业之初,他在外地考察学习期间发现,花生种植不仅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而且其抗逆性和丰产性也很好,于是回来之后,就开始尝试规模化种植花生,成了一名“花生达人”。

徐松松和团队通过自主育种、推广全程机械化、搭建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式推动产业升级,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生品种,成立了提供全链条社会化服务的农事托管中心,建立了“花生协会+种植户”的生产模式,实现“耕、种、防、收、销”全流程服务。

目前,徐松松团队带动和服务当地花生种植规模达3.6万亩,其自主培育的花生品种亩产超600斤,累计带动种植户增收超1800万元。

在花生种植过程中,徐松松团队还会提前制定极端天气应对预案,将科技转化为抗灾保收的“硬支撑”。他们提供的科学指导让种植户们安了心。

在徐松松这样的“新农人”带动下,阜南县的花生种植产业实现了“量”“质”齐升的发展。目前,该县花生面积在5万亩左右,年产花生干果类产品1.5万吨至1.75万吨。

“新农人”用现代化技术守护丰收

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95后”“新农人”蔡亮亮,一边用对讲机调度收割机抢收,一边盯着智能烘干房的实时数据;不远处,“00后”“新农人”蔡鸿雨正操控着移动式烘干设备,把刚收割的湿稻谷直接送入机器……这群年轻的“新农人”,利用数字化工具和现代化技术,在“天公不作美”的阴雨季里,守护着丰收的希望。

蔡亮亮听父辈们常说“雨天收粮,等于白忙”。但如今,年轻“新农人”带着科技“武器”回到田间,把“靠天晒粮”的老难题,变成了“数据控粮”的新操作。

相比蔡亮亮的固定式烘干中心,蔡鸿雨选择了更灵活的移动方案。他和团队定制了3台移动式烘干机,车身带着轮子,能直接开到田边。

这些年轻“新农人”不仅会用科技,还擅长“抱团取暖”。蔡亮亮牵头组建了“青年农人互助群”。群里20多个年轻人,有人有烘干房,有人有无人机,有人懂数据分析。一遇阴雨天气,大家就分工协作,有人负责抢收调度,有人盯着烘干设备,有人帮散户联系移动烘干资源。

这群年轻“新农人”,用手机里的数据流、田间的移动烘干车,“烘”散阴雨天的“愁云”,守护稻田里的丰收。

抢烘秋粮保丰收

今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玉米和大豆两大秋粮种植面积分别为47.15万亩和101.5万亩。为确保收上来的秋粮及时烘干归仓,当地各粮食烘干点24小时不停作业,开足马力抢烘秋粮。

秋收以来,当地及周边种粮大户,纷纷将新收获的秋粮运到淙祥农事服务中心进行烘干。为满足种粮大户的烘干需求,该中心专门启用了粮食烘干系统、仓储区等多项配套设施,日烘干量在300吨左右。

为保障各烘干点秋收期间的用电安全,当地供电部门成立了专项保障服务队。

据了解,在当地政府组织协调下,全县28个粮食烘干点正日夜不停满负荷运转抢烘秋粮。同时,当地政府还通过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向农户发布了粮食烘干点具体信息,并公布了全县农技人员联系方式,确保农户遇到技术问题时,能得到及时解决。

本文图均自新华社 记者:金剑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唐文培   审核: 李露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