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改古诗成小学生“接头暗号”,杭州妈妈纳闷:怎么做到统一的
2025-10-31 08:55
“锄禾日当午,妈妈真辛苦,上午打麻将,下午斗地主。”当这样的魔改古诗从孩子嘴里蹦出来,你是会扑哧一笑,还是眉头一皱?
杭州妈妈陈女士上周末带娃参加了一个饭局,来自不同学区的孩子,一首首“歪诗”成为了他们接头的“暗号”。小朋友用天马行空的脑洞对经典诗句进行再创作,朗朗上口、押韵丝滑,但内容略显低俗。
在一旁的家长们哭笑不得:这些娃到底是押韵鬼才,还是“歪诗”大王?面对孩子魔改古诗,又该如何看待?
经典古诗传唱出魔改版本
上个周末,陈女士和几个朋友带娃聚会,孩子都是小学二三年级,她发现这些就读于不同学校的孩子们,在歪唱古诗这件事上,有着惊人的默契和统一的“曲库”。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只乌鸦来捣乱。黄鹂变成奥特曼,打得乌鸦稀巴烂。”
“春眠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来龙卷风,看你往哪跑。”
这些古诗,有些是小朋友刚学的,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歪改版本,而且不同学校的孩子,在这点上颇有共同语言,传唱的版本都是一样的。
这些改编作品,不仅朗朗上口、押韵精准,还自带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节奏感,堪称“当代小学生叛逆文学”的代表作。内容虽然充斥着网络梗,但不得不承认,这帮孩子,在押韵和传播上,确实有点“歪才”。
“我问他们为啥要改,谁教的?怎么做到传唱版本都一样的?他们就用梗回我:‘因为所以,科学道理’。”陈女士说。
老师建议
不必过度指责,但需及时引导
魔改古诗要不要管?
记者采访了多位小学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他们都坦言,魔改古诗、歪编童谣的现象很常见。孩子到了一二年级,进入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阶段了。
“首先是理解和接纳,小朋友魔改古诗本质是对语言韵律的天然兴趣和创造力的萌芽,不必过度指责,但需明确边界,低俗内容要及时引导,避免形成不良表达习惯。”杭州市江晖小学的洪岑楠老师表示,要先肯定孩子的创意,认可“押韵”的巧思,保护孩子的表达欲,然后引导孩子明确边界,指出内容问题,说明古诗是文化经典,不合适的内容会破坏它的美感。
“最后还是要做正向引导,主动提供创意方向,把魔改引向比较积极健康的创作。”在洪老师看来,最关键的是平时需要引导孩子多接触经典文字。“当孩子们文化水平提高了,就不太容易被一些低俗的表达所吸引。”
面对孩子魔改古诗,杭州上海世外学校的班主任金晶老师坦言,魔改古诗的行为本质上是孩子对文字的好奇和创作欲,强硬禁止反而会导致他们更要偷偷地进行。“要肯定他们创编的积极性,这份对文字的兴趣特别可贵,但魔改的内容偏离了古诗本身的韵律和文化内涵,方向是不对的。改编需要有意义,可以给他们正确地引导。”
潮新闻 记者 朱丽珍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