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的天空下,游隼从“过客”到“居民”
2025-10-30 19:28
最近,在嘉陵江边散步的陈先生注意到这样一幕——在跨江大桥的铁栏杆上,一只身形矫健的鸟儿伫立着。它目光冷峻,神情专注,羽翼蓝灰如烟,偶尔展翅掠过桥面,仿佛一抹流动的闪电。
它叫游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之一。在喧嚣的城市中,它的出现带着一丝野性的浪漫。
在重庆,这种来自北方的迁徙鸟的生活轨迹,正悄悄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游隼留了下来,不再只是冬天的“过客”,而是成为这座山水之城的新“居民”。

有隼自北方来
每年秋冬,当北方的寒意逼近时,游隼便开始它们壮阔的迁徙旅程。它们从东北、华北甚至西伯利亚启程,沿途穿越群山与江河,追逐温暖与食物。
对于它们而言,重庆是一处理想的“避风港”。
鸟类观测者阿浚告诉记者,重庆独特的平行岭谷地形,形成了天然的上升气流,为猛禽提供了理想的盘旋条件。加上长江、嘉陵江交汇的地理环境,鱼、鸟、鼠类资源丰富,成为它们觅食的天堂。于是,每年入冬,游隼都如期而至。它们在桥梁的钢架间筑巢、在高楼间穿梭、在江面低空掠过。
有的会等春天再度迁回北方,而有的却对这山水环绕的城市青睐有加——它们成了留鸟,成了重庆的“新市民”。
城市天幕下的隐秘邻居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亮江面时,一对游隼已经起飞。它们喜欢立于桥墩之巅,俯瞰川流不息的车流,伺机捕猎。
一旦目标出现,它们就会以近乎垂直的姿态俯冲而下——时速可达300公里。那是一种惊人的速度,快得人几乎来不及眨眼。几秒钟后,一只鸽子或斑鸠已经被稳稳叼起,阴影飞向桥下。
在九龙坡区的某座大桥下,就长期生活着一对游隼。阿浚已经守候它们一年半了。
“雄鸟主要负责捕猎,雌鸟负责守巢带娃。它们配合得天衣无缝。有时雄鸟带回猎物,雌鸟会先吃一点,再叼出去分给雄鸟。那场面看着特别温馨。”
今年夏天,他亲眼看到这对游隼育雏成功。“一家四口在江上飞翔。天热时,它们还会掠过江面降温。”
这样的场景,城市中人来车往,却少有人注意。可对观鸟者来说,那一刻比任何风景都珍贵。

速度与优雅的化身
游隼,又名花梨鹰,属于隼科隼属的中型猛禽。体长约半米,翼展近一米。雄鸟颜色深沉,雌鸟体型更大,羽色略浅。它们的头部呈黑色,眼周一圈亮黄,喉部洁白,腹部布满黑白横纹。
作为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动物之一,它们的捕猎方式堪称艺术。当它从高空锁定目标时,会迅速折翼俯冲,空气在它羽尖爆裂。猎物还没来得及反应,命运已经尘埃落定。
这种力量与优雅并存的生物,在城市里显得尤为特别。
如今,桥梁的高处与阴影,也成了游隼的“楼宇”。
鸟类观察者石桥说:“重庆很多大桥下面都有游隼,但我们不会随便公布位置,怕有人去打扰它们。”
这些鸟并不惧怕城市的喧嚣。它们在桥墩缝隙中筑巢,以鸽子、野鸭、蝙蝠为食。夜幕降临时,它们从江边冲出,俯冲、捕食、盘旋,再次回到巢穴。

城市里的“守望者”
在重庆,还有不少像阿浚、石桥这样的人,默默注视着这些城市中的“飞行居民”。他们不是科研人员,也不是专业摄影师,而是一群民间鸟类爱好者。
他们蹲守在江边、桥下,记录游隼的每一次归巢、每一场狩猎、每一次鸣叫。“我看到过雌鸟焦急地呼唤雄鸟。”石桥说,“有一次雄鸟迟迟不归,雌鸟在巢口盘旋鸣叫,声音很急,就像在担心它出事一样。”
他还观察到,有时候两只鸟合作捕猎成功后,雌鸟会先吃,然后再给雄鸟,吃饱后就会站在栏杆上休息。
那种生命之间的依赖、守护,让人忘记了它们是猛禽。
他们为游隼拍照、记录数据,却从不靠近——因为保护野生动物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打扰。“城市与自然可以共生。”阿浚说。几十年前,猛禽与城市几乎是对立的。污染、噪声、建筑密集等,让野生动物难以立足。如今,重庆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长江沿线修复工程、生态廊道建设、湿地保护区的设立,都为鸟类提供了更安全的栖息空间。
城市在变,生态也在悄悄复苏。越来越多的鸟类——包括游隼、凤头鹰、猫头鹰等——正在城市中重建领地。
对市民来说,或许只是偶然在江边一瞥。对自然来说,却是一场缓慢而温柔的回归。
“它们留了下来”
阿浚认为,游隼留在重庆,是一种选择。
“它们本该迁走,但这里有食物、有庇护,也许还有那种‘安全感’。它们留了下来,就说明这座城市变得更友好、更宜居。”
当夜幕降临,城市灯光闪烁,江风掠过桥下,一只游隼正静静伫立在栏杆上。它的羽毛在光影中泛着蓝灰的光。远处的车流如河,近处的江水如镜。
它微微转头,警觉、优雅、从容。
它不是旅客,而是居民。它与这座城市一起呼吸,一起生活。
记者手记:人与自然的距离
在重庆这座山与江共生的城市里,我们习惯了向上看见高楼,却很少抬头看天。
可这片天空,从来不只是属于人类。
或许,下次当你走过大桥、经过江边,看到那一抹蓝灰的影子掠过——请放慢脚步。
因为你正在与一只游隼擦肩,一个野性的灵魂,正在你和我的城市上空自由飞翔。
记者 纪文伶/文 通讯员 石桥/图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