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风就发”到“看价发电” 中国风电变“聪明”了
2025-10-21 07:51
记者20日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获悉,截至目前,我国风电装机规模已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
我国风电持续保持高速稳定发展,正进入年均新增装机1亿千瓦以上的新时代。
我国风电装机规模
连续15年居世界第一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超5784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5.8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15.7%,规模以上企业风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0.1%。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秦海岩:到203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要达到30%以上,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突破36亿千瓦。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三北”地区陆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开发量超过75亿千瓦,通过本地消纳与跨区平衡,可提供最低成本的电力供应。
中东南部陆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开发量超过25亿千瓦,因地制宜集约发展空间广阔。
离岸300公里范围内海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开发量超过27亿千瓦,已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阶段。
同时,我国风电整机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已实现对全球六大洲57个国家的机组出口,7家整机商已在海外建厂或正在推进建厂计划。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秦海岩:中国风电未来合理的发展目标为:“十五五”期间年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1.2亿千瓦,确保2030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3亿千瓦,到2060年累计装机达到50亿千瓦。
AI融合 引领智能风电发展新趋势
记者调研发现,今年风电装备企业不约而同地推出了AI融合的风电创新装备。
下面就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来看看,有了AI的助力,这些风电装备如何变得越来越聪明。
今年发布的初步具备“职业经理人”思维的交易型风机,突破传统风机“有风就发电”的“被动模式”,升级为可以根据电价波动灵活发电的“主动模式”。电价高的时候多发电,电价低的时候少发电,减少损耗。这样一来,它的设计使用寿命延长了5年。综合测算下来,收益率能提升2%~2.5%。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 娄益民:这是我们全新研发的全球首个AI风储一体机,风电和储能集于一身,就像一座独立的小型发电站。结合我们自主研发的“天机”气象大模型和“天枢”能源大模型,它化身聪明的电力“交易员”,能够让风电场的收益提升20%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今年6月1日起,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这对许多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发电企业来说,将面临电价波动的新挑战。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委员 陆一川:智能算法参与电力交易的全流程,实现了分钟级响应。海量数据与大模型高效协同,远高于过去的人工效率,有效破解了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和电价波动双重不确定性的行业性难题,帮助新能源发电企业找到更好的买家,用户用上更便宜的电。
昔日资源枯竭型城市
如今正“乘风”转型
我国风电的高速发展,也让不少地方受益。在辽宁阜新,这座曾经以煤炭闻名的城市,正借助风电产业链的发展,“乘风”转型。
在阜新的工地上,一座生产风电主机的厂房正在紧张施工。几个月后,这座厂房里将生产这家企业最核心的风机部件。
三一重能新能源投资公司辽宁公司总经理 王清祥:正常我们的核心零部件是不出北京的,电机的厂房和产线第一次离京,选择到阜新。我们也是把阜新打造成东北的我们第二大产业集群。
阜新拥有得天独厚的风电发展优势,年平均风电发电超过3000小时,风电资源和风电发电量在辽宁省名列前茅。2001年阜新竖起了第一座风力发电机,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不满足于只赚发电的钱,更要努力赚风电产业链的钱。
阜新市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 张萌:一个努力就是把陆上风电产业集群的产业链越做越长。阜新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开工的风电项目,这样就产生了大量订单。通过这个市场,去带动阜新本地的风电装备的产业链。
2024年辽宁省规划了新能源装备领域的六大产业集群,阜新市被定位为全省唯一的陆上风电装备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培育,国内风电龙头企业纷纷在阜新布局建厂,如今阜新的风电装备产业链已覆盖风机整机、塔筒、电机、零部件、材料、电气设备等核心部件。
(总台央视记者 朱江 古峻岭 郝毅杰 闫崎峰)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