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防线”环环相扣 让“老有颐养”从愿景走向现实
2025-10-08 07:48
核心提示
截至去年底,重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801万,老龄化率高达25.1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衰老意味着身体机能的退化,并带来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如何安放我们的晚年”成为摆在每一个家庭面前的现实课题。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9年,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围绕这一目标,重庆展开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一套系统性解决方案——从政府为特殊困难老人提供适老化改造的“雪中送炭”,到子女利用补贴为老人购置电动轮椅的“主动求变”,再到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照护服务的“终极托底”——“三道防线”环环相扣,让众多老人的晚年生活少了一份忐忑,多了一份安稳与踏实。
第一道防线
精准识别
适老化改造为最需要家庭“雪中送炭”
▲伍龙海老人扶着床边加装的扶手起床。记者 张莎 摄视觉重庆
在沙坪坝区童家桥街道五灵观社区,岁月的痕迹不仅刻在蜿蜒的梯坎上,更深深印在一栋栋老旧住房里。
对于68岁且患有严重气管炎的社区低保对象伍龙海而言,居住几十年的老房既是容身之所,也潜藏着无处不在的风险。昏暗的光线、容易滑倒的厨房地面、没有扶手的卫生间……对他而言都是考验。
转机来自社区细致入微的摸排和政府的主动介入。日前,童家桥街道网格系统和第三方专业团队主动上门,对伍龙海的家进行评估。他家的困难现状被精准识别并列入改造名单,且改造无需他花费一分钱,政府直接将服务送上门。
针对伍龙海家的“一户一策”改造方案很快落地——厨房铺上了防滑垫,卫生间地面涂上了防滑涂料,安装了牢固的扶手和方便的洗澡椅,卧室床边也加装了扶手,为伍龙海的生活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护栏。
这种“雪中送炭”同样照亮了另一个特殊的家庭。84岁的张明全高龄半失能,时常有走失的风险,儿子张兵患有智力二级残疾。除了基础“五件套”改造,童家桥街道还特意为他们配备了智能胸牌。这个小小的胸牌既能即时定位,又能一键紧急呼叫,直联儿子、社区网格员和附近医院。
伍龙海和张明全的“安全屋”,是沙坪坝区年内完成500户适老化改造家庭的缩影。在老龄化程度已达24.89%的沙坪坝区,这项工作正在持续推进。
童家桥街道甚至推出了更多保障举措——包括申请红梅社区慈善基金,为575户独居、残疾及高龄老人安装了适老化设备;在公共区域加装安全扶手,为独居老人配备烟感报警器等等,将居家安全的防护网织得越来越密。
放眼全市,“十四五”期间,重庆严格依据国家指导意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已完成了3.9万余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任务,夯实了居家安全的基础。这项工程构成了重庆养老服务体系中的第一道防线,体现了制度对最困难群体最直接的关怀。
第二道防线
补贴助力
推动“升级”老人居家安全
▲程国秀老人在女儿陪伴下逛公园。记者 张莎 摄视觉重庆
由政府全包、主动上门的“防线”总有其边界。长期参与养老政策调研的业内人士表示“兜底模式保障了基本公平,但公共资源终究有限。过去适老化改造主要聚焦于防范最基础的安全风险,难以覆盖更广泛家庭对生活品质的个性化需求。”
群众有需求,政策有回应。今年6月底,重庆市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焕新”补贴政策出台,并于国庆前重磅升级:补贴比例从20%提高至30%,个人最高补贴额度从3000元大幅提升至10000元,产品目录也在原有7大场景39类基础上,进一步扩充4大品类20种产品。
这项打破户籍限制、覆盖全市常住老年人的政策,其核心在于变“政府主导”为“政府补贴、家庭主导”。老年人或其代理人通过“渝快办”申请后,即可在消费时享受“立减”优惠,且新政对自7月政策正式实施以来产生的订单均具有追溯力,真正实现了“普惠于民”。
家住渝中区恒大名都的84岁老人程国秀便是受益者之一——女儿华成艳了解到这项政策后,立刻动了心:“我妈几年前做了腰椎滑脱手术,还有轻微脑梗,不能久走久站。我们不放心她独自外出,这几年没出过小区了。趁着有补贴,正好给她买台电动轮椅。”
8月12日,华成艳在“巴渝康养”平台上下单了一台价值6976元的电动轮椅。结算时使用补贴申购码,立即减免了1395.2元:“这补贴真的是实打实,算下来比其他电商平台更优惠。”
两天后,重庆叁陆零福家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将轮椅送上门,并耐心教会了程国秀如何使用。这个“新伙伴”彻底改变了老人的生活,它不仅是代步工具,还能作为助行器支撑她短距离活动。
“出小区了!”简单四个字背后,是老人重新找回的行动自由和生活品质。这次体验也让家人开始主动规划下一步改造:“准备再添置房间扶手和洗澡椅,让老人过得更舒服自在。”
政策力度加码后,市场反响十分热烈。重庆叁陆零福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卿翔飞表示,8月咨询量和成交量已较7月实现两倍以上增长,电动轮椅、助听器等产品备受关注,智能护理床、高端助行器等高品质产品也逐步打开了市场。卿翔飞进一步分析:“这表明越来越多家庭正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投资’,将提升老人生活安全和质量视为一项重要的家庭决策。”
见证众多家庭因适老化改造重获便利的同时,卿翔飞也保持着冷静的观察。他认为,适老化产品虽能有效提升行动安全与生活品质,却无法逆转因疾病或衰老导致的机体功能衰退:“一旦老人进入失能阶段,家庭面临的将是远超产品维度的照护压力。仅靠补贴难以支撑,需要更持续的专业照护服务介入,这也是亟待社会共同应对的更深层课题。”
第三道防线
制度托底
为失能老人撑起“最后一道保险”
▲綦江区通惠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在“助浴快车”上享受助浴服务。(资料图片)(市慈善联合总会供图)
在江北区一个普通家庭里,69岁的王爷爷因脑梗卧床多年,生活的重压落在日夜照护他的家人肩上。一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家人在为老人做护理时心怀忐忑;另一方面,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几乎绑定了家人的全部生活。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就是这类家庭最真实的写照。
改变发生在今年8月——重庆作为全国试点,正式启动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王爷爷因过去是长期护理险对象,其评估结果被直接认定转换,家人很快成功申领并核销了全市首单居家上门服务消费补贴券。
作为就近的居家上门服务机构,重庆德孝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迅速响应,派专业服务人员上门探访、监测血压。一次服务的价格为70元,消费券可抵扣28元,家庭实际仅需支付42元。截至目前,王爷爷已累计享受了5次专业服务,家庭照护压力得到了切实缓解。
王爷爷家的“及时雨”,得益于一项具有全国试点意义的制度创新。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全市约7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带来的照护压力,新出台的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精准聚焦“中度以上失能”这一最需要帮助的群体。补贴以电子消费券形式通过“民政通”小程序发放,用于抵扣入住机构、短期“喘息”服务、日间托养以及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17项上门服务的费用,抵扣比例达40%,旨在满足失能老年人的照护刚需。
记者了解到,这项政策的智慧在于“精准”与“便捷”。它通过严格的第三方能力评估确定补贴对象,可与长期护理保险的评估结果互通互认,避免了重复评估的麻烦。补贴券每月自动发放,当月使用、直接抵扣,极大简化了办理流程。同时对服务机构的资质、评估团队的专业性都有严格要求,并通过多重监管确保补贴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真正将好政策转化为老人床前的贴心服务。
谈及这一系列政策的内在逻辑,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解读道,这并非孤立举措,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第一道防线是政府兜底,为特殊困难老人免费改造,体现‘雪中送炭’的底线公平;第二道防线是家庭赋能,通过‘焕新’补贴激发普通家庭的主动性,实现‘锦上添花’;而第三道防线则是制度承诺,为失能老人提供照护补贴,构成最终托底。”
该负责人指出,这三道防线精准回应了老年人从身体健全到功能衰退直至失能的不同阶段需求,也覆盖了不同经济条件家庭的多元期盼:“重庆的探索,旨在织密一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网,让‘老有颐养’从愿景变为可及可感的现实。”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