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重庆|如何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从一张帮扶名单说起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9-14 11:38

眼下,2025届的高校毕业生已经走出校门,各地人社部门纷纷开展服务攻坚行动,帮助还没有就业的学生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记者前往重庆市巴南区了解相关情况。

在重庆市巴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湛宣姣介绍了一份教育部门转过来的名单,上面是截至7月底还没有就业的1294名学生。

湛宣姣介绍,从基层社区到街道、就业服务外包公司、区级部门,都在紧密配合。

经过一个多月的摸排发现,1294名学生中,有589人陆续找到了工作,对于剩下的705人,湛宣姣和同事们做了细致的梳理,其中60%~70%有求职意愿,10%在见习期。

湛宣姣介绍,他们会将毕业生意愿进行归类,再把相应岗位定期推送给他们,建群工作与信息摸排工作是同步开展的。

重庆市巴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人才中心主任 朱清宇:我们会根据他的特色,帮他推荐适合的岗位。如果他们在技能上有欠缺,我们还有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的技能。

一场特殊的院坝会

当地人社部门还把就业服务下沉到街道社区,一起帮助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转变观念,积极就业。

重庆市巴南区莲花街道的“莲心服务站”进行了一场特殊的院坝会,参加的有心理辅导老师、职业规划师、已经就业的毕业生,还有社区里20多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与他们的家长。

应届高校毕业生 陈诚:我读的专业是信息管理,自己掌握的能力没有专门学计算机打代码的厉害,自己的能力与别人比也弱一点。

应届高校毕业生 周扬:确实找了很多,跨界的工作我也找了,但是他们需要专业对口,还有一定的工作经历要求,我没有这些工作经历,就不好进入岗位实习。

除了大家说的这些问题,记者也发现,部分毕业生“缓就业”的一个原因来自对考公考编的执念。

家长 卢伟:其实我们还是想让他找一个机关单位、央国企这些。

家长 李祖碧:想自己的小孩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我还是想考编好一点。

面对家长和学生的困惑,院坝会请来了已经就业的毕业生现身说法,分享自己“从见习到入职”的故事,还让职业指导师对毕业生进行指导,从简历制作到岗位适配分析,都一一解答。

应届高校毕业生刘又嘉:我觉得收获也蛮多,特别是老师说,你首先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急躁,一定要忍受找工作的苦,过了这个苦就好了。

153家见习基地搭平台

见习岗位促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明确提出了“1131”的帮扶要求:建立实名帮扶台账机制,及时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

截至目前,重庆市巴南区已经建立了153家见习基地,搭建起高校毕业生通向职场的过渡平台。

湛宣姣:我们联系几家企业,给你们争取一个企业面试的机会,你愿不愿意去?

电话那头,应届毕业生李璐多次线上投简历石沉大海,对求职充满疑虑,甚至担心帮扶是“走流程”。打消李璐的顾虑后,湛宣姣又联系上另一位求职者张峻嘉。

湛宣娇带着两位求职者走了几家就业见习基地后,两人都觉得不满意。湛宣姣鼓励他们,哪怕只是一个进厂实习的机会,都是一次学习。

人社部门一方面鼓励毕业生积极见习,积累经验,一方面拿出真金白银鼓励企业成为见习基地,给毕业生们更多的实践机会。

宗申动力人力资源总监 刘君梅:学生到我们这儿见习期间,可以获得每个月1300元钱的见习补贴,最长不超过一年。见习完成后,通过评估,学生能够留用,我们就可以向巴南区申请社保补贴,一年减少人力成本200多万元。

最终,李璐获得了综合管理员的见习机会,张峻嘉表示再考虑考虑。

湛宣姣:开头很难,但是我们能把这个骨头一点一点啃下去。

湛宣姣告诉记者,经过半个月的努力,705名学生中,已经有130多人找到了工作。为了让更多毕业生尽快就业,他们还在继续努力着。

(总台央视记者 李欣 唐蕾 牟亮 刘大洋)

来源: 央视新闻  
编辑: 肖福燕   审核: 李凤兰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