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双城记” 打造增长极|我的双城故事·宜居双圈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陈维灯 记者 杨铌紫 实习生 王子蒿 刘梓桐

2025-08-26 07:30

核心提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宜居”正成为两地居民最真切的获得感:省际公交串联起“一小时生活圈”,沿线近30万群众告别奔波;联合巡查守护琼江清流,川渝共治让跨界河流焕发新生;商标业务“线上通办”、户籍服务“跨省通办”,政务壁垒被打破……

五年来,川渝两地在多个领域携手,正以一个个鲜活故事诠释“宜居双圈”的深层内涵——不仅是地理的融合,更是生活的同城、发展的同步。

▲经过川渝两地合力治水,琼江潼南段水清岸绿。(市水利局供图)

潼南区崇龛镇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周心国:

跨界治水,琼江越来越清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陈维灯 实习生 王子蒿

8月18日清晨,东方刚露出鱼肚白,琼江潼南区崇龛段河面上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几名清漂人员正忙着将河面的水白菜捞上清漂船。

“最近气温高,这些水白菜长得好快,没几天就铺满河面了。”清漂船上,潼南区崇龛镇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周心国将水白菜堆在船上,随后抹了一把额头的汗说:“前几天我们巡河时,发现川渝交界处的这段河道出现了水白菜,也向四川那边进行了通报。”连续几天,周心国都和清漂员一起,趁着早晚天气凉快的时候清理水白菜。

全长233公里的琼江,发源于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流经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于铜梁区安居镇汇入涪江。

周心国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正是守护琼江潼南区崇龛段及琼江支流姚市河的水清岸绿。

“琼江和姚市河在崇龛的29.2公里河段,都是我巡查的范围。”每周,周心国至少会对这29.2公里河段巡查两次,汛期则至少每天一次。“乘坐清漂船单程要两个小时,快艇就只需要50分钟左右。”

此外,周心国还时常与遂宁市安居区或安岳县云峰乡的工作人员开展联合巡查。“我们坚持遵循‘属地为主,协同共治’的原则,通过与遂宁和安岳建立跨界协作机制,精准实施项目,引入刑事司法协助,开展联合监管执法等,解决了跨界河流治理难的问题。”

不仅如此,在琼江流域的两岸,崇龛镇还与云峰乡共同实施了景观树栽植、绿化带打造、标识标牌增设等。通过对跨界河流的共同治理,琼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江水越来越清澈。

为了工作交流更方便,两地还建立了“琼江姚市河川渝合作交流”工作群。

“我们在巡河过程中,如果发现对方水域存在问题,就会及时将照片发在群里进行提醒。”周心国说。

“又见面了,这是今年第9次联合巡河,年内估计还要开展几次。”8月19日上午,周心国再次与云峰乡相会于姚市河川渝交界处,一起乘坐快艇开展跨界巡河。

▲何丽凤(左)正在为客户办理商标业务。首席记者 陈维灯 摄/视觉重庆

商标业务重庆荣昌受理窗口工作人员何丽凤:

川渝商标服务实现“同城待遇”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陈维灯 实习生 王子蒿

“以前办商标得两地跑,现在动动手指就能搞定!”不久前,在何丽凤帮助下,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陶艺经营者罗太琦通过“荣昌商标业务预审小程序”,仅用24小时就完成了商标注册申请。

今年2月1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重庆荣昌受理窗口授牌仪式暨川渝商标品牌共融发展活动在荣昌区举办,向毗邻区县推出荣昌窗口,助推川渝商标品牌发展。何丽凤由此成了受理窗口的一名工作人员。

作为成渝地区首个跨区域商标服务平台的“荣昌商标业务预审小程序”,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重庆荣昌受理窗口自行研发推广。通过该平台,商标业务平均办理时长缩短60%。

“您可以通过我们的小程序进行办理,也可以添加我的微信,将所需资料传给我,由我进行线上办理。”8月19日,何丽凤接待了四川宜宾某食品公司总经理谭某,为其办理公司商标续展手续。

随后,谭某选择添加何丽凤微信,并在随后两天里陆续将所需资料发给了何丽凤。

“很方便,很快就办完了。”对于何丽凤的细致周到,受理窗口的高效快捷,谭某赞不绝口。此后的3个月里,谭某在何丽凤帮助下,为公司的其余6个商标均办理了续展手续。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办理了近150件川渝两地商标业务,大部分都是通过线上办理完成的。”何丽凤介绍,客户在小程序提交材料后,次日便能收到预审通过通知。全程线上办理,不仅省去了往返的路程,还免去了代理费用。

荣昌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线上+跨域”服务模式既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又提升了区域品牌价值。随着更多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市场要素流动将更加顺畅,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新范式。

▲黄科(右三)在永福镇为姜农讲解种植技术。(受访者供图)

四川省内江市种植大户胡华全:

重庆专家来了,“永福生姜”增产了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杨铌紫 实习生 刘梓桐

8月,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永福镇连片的姜田里,姜农们正忙着采收今夏的仔姜。

“多亏黄教授的新技术,今年姜瘟病几乎绝迹,亩产收益突破2万元!”种植大户胡华全捧着饱满的姜块,脸上笑意盈盈。

胡华全口中的黄教授,是重庆文理学院智慧农业学院教师、学校果蔬高产栽培与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黄科,同时他还是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四川省内江市科技特派员。

永福生姜曾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金疙瘩”,但连年肆虐的姜瘟病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

2021年,重庆文理学院与东兴区签订合作协议,对当地进行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同年11月,黄科来到永福镇,眼前的景象刺痛了他:本该青绿的姜苗一片枯黄,叶子萎蔫卷曲,姜苗毫无生机。

随后,黄科带着团队自主研发的《竹根姜仔姜生产技术规程》重返永福,掀起了一场传统种植模式的技术革命。

永福镇世代种姜,方法却老旧单一,主要是用钻洞器打洞深栽。此法既费人力,又因洞子深、开厢大,导致排水不畅,暴雨一来,生姜不是淹死就是“窒息”。

“咱们这次要破土开沟!”黄科向围拢的姜农介绍,他们推广的这项边起垄边播种技术,能让劳动成本直降千元每亩。

不仅如此,黄科团队还带来自主选育的“渝姜2号”良种,配合种姜包衣、覆膜栽培等12项技术,生姜种植时间从四五月份提前到二月,采收期提前1个月,抢占市场价格高地。

黄科团队还有另外一项核心技术:土壤厌氧处理加微生态处理改良土壤。“就像给土壤‘调理肠胃’,提高有机质,生态平衡了,姜瘟病发病率从30%骤降至5%以下。”黄科介绍,他的这套技术体系已在当地建成200亩核心示范区,带动周边种植2000余亩,这也让“永福生姜”地标品牌更加响亮,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作的典范。

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构建“平台共建—技术赋能—人才共育”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在川渝建成41个乡村振兴专家服务站(实践教学站),组建生姜、无刺花椒、智能农机、乡村景观设计、农村电商、农村水环境治理等10余个专家团队,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超1000人次,党建共建活动促成20余名专家双向聘任,让高校创新资源深度融入乡村振兴主战场,真正实现“创新要素跨省流动”。

▲欧阳晓颖为居民办理业务。(受访者供图)

渝北区悦来派出所户籍民警欧阳晓颖:

“川渝通办”让两地居民享便利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杨铌紫 实习生 刘梓桐

“现在方便了,不用回老家就能把户口迁过来。”前不久,来自四川广安的蒋先生,打算把户口迁到渝北区,定居重庆。蒋先生带着材料来到市公安局渝北区分局悦来派出所提交申请,工作人员欧阳晓颖告知他8个工作日内就能领取户口。

欧阳晓颖是悦来派出所综合窗口的一名户籍民警,主要负责户籍、身份证、边防证等业务。“以前四川居民在重庆办理许多户籍业务,都要跑回老家。”欧阳晓颖说,现在不仅在重庆就能办理,办理后还能选择邮寄,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2020年底,首批“川渝通办”事项上线,居民身份证换领、补领就是其中之一。

2021年11月,在第一批、第二批“川渝通办”推出户口迁移、开具户籍类证明等事项基础上,重庆、四川、贵州三省市启动新生儿入户“跨省通办”。“现在可以异地给新生儿上户,对于那些老家在偏远农村的居民来说,确实节约了时间,孩子也能更快办理医保。”欧阳晓颖告诉记者,居民提交申请后,最快两三个工作日就能办好。

不过,欧阳晓颖也提醒,异地新生儿入户不能在网上办理,只能到派出所提交材料,但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是重庆市户口,孩子户口要上到重庆,就能在网上办理。

在欧阳晓颖的日常工作中,这样的案例每天都在发生,她见证着川渝居民在办理户籍业务时从奔波劳累到便捷高效的改变。

“大家都对这样方便的服务感激不已,我也很荣幸能为他们服务。”欧阳晓颖说道。

数读>>>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唐文培   审核: 李露 主编:周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