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度“夏秋之交” 处暑养生重在清热润燥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8-23 17:24

8月23日迎来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中医专家介绍,这一时期“余热未清”“燥气初生”,养生防病重在平衡“清热”与“润燥”,固护肺脾,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董菲介绍,处暑处于夏秋之交,通常随着几场秋雨的到来,气温会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加大,气候由暑湿转为凉燥;若暑湿余邪未尽,天气闷热易导致人体出汗过多、津液受损,消耗心肺之气,随着秋燥到来,人体进一步出现口干或皮肤干燥、乏力、气短等症状;燥邪还会暗耗肺阴,表现为干咳少痰、咽喉干痒、皮肤粗糙等症状。

“处暑是养生的‘关键窗口’。”董菲说,这一时期饮食应注意少辛增酸、润燥健脾,可选择银耳、百合、梨、莲藕、荸荠、甘蔗等食物,缓解干咳、皮肤干燥;适当多吃山药、小米、南瓜、芡实、薏苡仁等健脾益胃食物;减少辛辣烧烤、油腻厚味及生冷寒凉食物摄入,以防助热伤津或损伤脾胃阳气;不宜过早“贴秋膘”,需待气候完全转凉后再逐步增加温补食物。

专家建议,处暑后顺应“阳气渐收”的自然规律调整作息,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6至7点起床;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护住头、腹、足等关键部位;运动遵循“动静结合,不过度耗阳”的原则,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低强度、有氧运动;主动调节情志,保持心态平和。

处暑时节,人们还可利用中医外治方法应对常见健康问题。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郭斌说,每日按揉足三里穴3至5分钟,可帮助健脾胃、化湿浊、强体质;睡前按揉涌泉穴一百次,可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咽燥、虚烦失眠;用艾叶、藿香、佩兰、苍术等药材泡澡或泡脚,有助于发散余邪、祛湿解乏。(记者田晓航、唐紫宸)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肖福燕   审核: 李辉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