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补贴代办乱象:“钱从天降”全是精心设计的陷阱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8-16 10:42

湖南的陈林(化名)刚大学毕业。数月前,他在浏览社交平台时,被一则“最高可申领数十万元大学生创业补贴”的帖子吸引,随即私信博主咨询。对方自称专业代办中介,经简单沟通后,信誓旦旦地保证:“你的情况最低能拿到3万元,如果项目不错,大概率能申请到10万元。我们是专业的,通过率近100%。”

听着对方“稳拿补贴”的承诺,准备尝试创业的陈林支付了7000多元代办费。可他期待的补贴始终杳无音信,中介以“材料审核中”“系统升级”“领导审批慢”等各种理由推脱搪塞。陈林想退款,被对方以“已经提供了服务”为由拒绝。目前,陈林正在想办法维权。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社交平台上,这类“代办大学生创业补贴”的帖子层出不穷,瞄向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毕业生。这看似“钱从天降”的机遇背后,却暗藏着一些中介精心设计的陷阱。不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满怀希望入局后,不仅收不到分毫补贴,反而深陷消费纠纷,甚至面临法律风险。

中介大打广告

“手把手教你申请创业补贴,补贴6w+”“要不要为了8万元的补贴去创业啊”“白嫖!刚毕业就用营业执照领了2万元的创业补贴”……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以“大学生创业补贴”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相关讨论热度颇高。其中,大量由代办中介发布的广告帖尤为醒目,不少单条帖子的点赞量突破万次。这些广告帖的标题大多用突出字体写着“赚翻了”“白嫖”“巨款从天而降”“发钱了”等字眼,且多数以攻略形式呈现。评论区有不少人留言咨询“怎么申请”,发帖者多半回复“私”。

刚毕业的广东大学生张明(化名)正在筹备自己的创业项目。他在浏览社交平台时被一则“导师做过评审”“成功率100%”的帖子打动,花费数千元购买了代办中介推荐的路演培训课程。结果发现,所谓的“资深导师”对最新政策一知半解,课程内容空洞无物,承诺的“模拟路演”不过是照着PPT念稿子。

“对我的项目毫无实际帮助。”张明懊悔地说。

多名应届毕业的创业者称,一些代办中介在申请过程中会不断以“提升通过率”“增加评审印象分”为由,推销名目繁多的高价增值服务,如“专家一对一辅导”“商业计划书精修”“答辩保过班”等,费用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近段时间以来,多地出现大学毕业生因申领创业补贴与代办中介产生纠纷的情况,涉及金额从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

有媒体曾报道,有中介在交流中暗示可以通过“包装”甚至伪造材料来申报。其经手的项目中不乏“空壳公司”。这些公司注册后并无实际经营,唯一目的就是套取创业补贴。

套路环环相扣

记者以“刚毕业想创业”为由在社交平台上私信联系多名代办中介,发现他们的话术与套路大同小异。

一名代办中介给记者提供的“服务项目报价清单”显示,类目包括政策服务、企业服务、商业赛事、投融资服务。在政策服务栏,如果是申领“大创”无偿资助(5万元到20万元奖励),其服务内容包括辅助申报、配合场地审查、提供项目计划书和答辩PPT等,收费标准是2000元基础服务费加10%的抽成。如果是申领“科技型中小企业补贴”,其服务内容包括制作材料、辅助申报,收费标准是1000元基础服务费加10%的抽成。

面对记者咨询,一名中介反复强调“不复杂,我们可以代办,所有资料都是由我们出的,包过”“您刚毕业是很符合申请条件的,一次性补贴1万元”。另一名中介则宣称“提供一站式服务,你从注册公司、刻章、开通社保,后续缴纳社保,公司的税务维护申报以及申请补贴,全部都可以帮你搞定”,并保证“通过率100%,没遇到申请不下来的”。

当记者询问“最多能申请多少”时,一名中介立刻描绘诱人图景:“大创补贴5w到20w,场地补贴10w,一次性创业补贴3000元,一次性社保补贴5000元,硕士有3+3,可以拿6w(w均指万元,记者注)。”然后,对方开始推销关联服务:“后续我们在场地租赁、公司办理、审计报告都有合作的,可以推荐给你。现在你刚毕业,还可以叠加其他的个体补贴,得空了我们给你具体规划一下。”

一名中介自称有投资人背景,“我们之前是做一级股权投资的,我本人至少看过500个项目”,并暗示记者,其掌握“内幕”和评审偏好:“我们懂评委怎么看项目,什么样的项目愿意给钱,给高额的钱。”但是对于“具体如何操作、该准备什么”,对方三缄其口,只说“你交钱剩下的我们来”。

还有一名中介回复称:“政策是2023年至2025年实行的,即使你这个月注册公司也赶不上末班车了”“目前的政策是到年底,从明年开始会实施新政策。现在你已经赶不上今年的政策了”。在制造“错过即无”的恐慌后,他话锋一转:“你可以关注我们,后面新政策出来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你。”

被问及“需要多少费用”时,多名中介不约而同提出要添加私人联系方式,因为“平台有违禁词,不好聊”“那里说话方便一点”。

记者注意到,这些代办中介的回复,清晰地勾勒出一条路径:先以“简单包过”“高额补贴”“一站式服务”的诱人承诺吸引关注,再利用信息差制造焦虑,回避公开透明报价,诱导私聊,一步步用话术铺垫直到客户“上钩”。

暗藏多重风险

面对乱象,整治合力正在形成。记者注意到,已有地方人社部门发布风险提示,呼吁警惕中介代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印发通知,要求规范互联网广告,重点整治民生领域乱象。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介绍,代办中介的上述行为或触碰多重法律红线。宣传“100%通过率”等绝对化用语违反广告法,可能面临的处罚包括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罚款以及吊销营业执照等。如果中介协助注册“空壳公司”、伪造印章或公文,则涉嫌构成刑法中的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罪;若以此骗取补贴,则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她同时指出,社交平台对明显违规广告负有法定审核责任,若放任“白嫖”“薅羊毛”等诱导性宣传发布,可能被认定为“明知或应知侵权仍提供服务”,需与中介承担连带责任。平台接到举报或发现违规后,应立即删除、屏蔽、断开链接并报告;若拖延导致损失扩大,需赔偿。

马丽红提醒,若创业者参与造假(如注册“空壳公司”、伪造材料),自身也将引火烧身。“‘空壳公司’涉及虚假或抽逃出资,法定代表人可能被列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若以此骗取补贴,则构成诈骗罪共犯,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青年创业关系千家万户。”教育专家李一陵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利用信息差欺诈牟利的不法中介行为,及时亮剑整治,保护好年轻人创新创业的土壤。

李一陵建议,社交平台运用大数据、AI识别等技术,加强对涉补贴、代办类内容的审核,及时清理误导性、虚假广告信息;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协作,完善长效治理机制,建立广告信用档案,对违法中介严厉处罚、列入“黑名单”并定期公示,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提高响应效率。

“实际上,从各地公布的申领条件来看,各环节相对清晰,按照要求将材料准备好,成功申领并不难。”李一陵说,解决青年创业痛点,需要各部门更精准地提供政策解读和实操指导,“铺路搭桥”。“人社、教育等部门正持续加大创业政策宣传解读力度,推动服务进校园,通过12333热线等提供咨询。部分地区也在探索‘免申即享’‘直补快办’等简化流程,力求让好政策精准直达符合条件的创业者,这些都有利于压缩中介寻租空间。”

受访专家提醒青年创业者,树立正确观念,主动通过官方渠道了解政策,在当地人社局官网、正规孵化器等官方渠道申请补贴,警惕“包过”噱头,杜绝侥幸心理,更不可弄虚作假,以免补贴未得,反受其害。

来源: 法治日报  
编辑: 肖福燕   审核: 何祥辅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