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上游江安、下游江津 两座江城的抗日往事
2025-08-06 08:16
▲作者(前排右3)在江安国立剧专校园参观
▲江安老县城
▲当年的国立剧专旧址
江安与江津,两地分居长江上下游,相隔不远,分属川渝,但都称其“江城”。
江津与江安,有何瓜葛?笔者从事渝川地方党史工作多年,了解抗战时期渝川的一些旧事,写此文以作对过往岁月的回忆。
故事一
“中国书店事件”与国立剧专
抗战时期,四川江安县城有一所很有名的学校叫江安国立剧专,它被誉为“中国戏剧摇篮”。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但这所学校对许多青年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江津当时有一个地下党员叫陈建新,他原是南京的青年学生,当时他的志向就是报考1935年在南京创办的国立剧专。抗战爆发后,日寇占领南京,陈建新与很多青年学生一起流亡到重庆近郊的江津县。1939年,国立剧专迁到四川省江安县城,取名为江安国立剧专。
陈建新在江津县城的被服厂做小工,被地下党发展成党员。因为他有文化,党组织就抽调他到白沙镇开设中国书店分店。这儿表面是书店,实际上是地下党的交通站。在白沙镇,陈建新常常组织歌咏队宣传抗日,吸收学生和青年参加。同时出壁报、贴标语,推销《新华日报》和进步书刊,声势搞得很大。
因中国书店活动搞得太突出,无孔不入的国民党特务发现了书店的端倪。一个姓张的特务天天到书店阅读进步书刊,流露出对国民党的不满情绪,还表示想去延安。陈建新吸收其参加了歌咏队,答应为他去延安想办法。由此,书店的情况被特务机关秘密掌握和监视。
1939年8月,陈建新考取国立江安剧专,他欣喜若狂,书店也决定当月27日为他开欢送会。这天,与书店关系密切的进步青年和读者欢聚一堂。共产党员刘星、朱芳道和预备党员董新等人也参加了聚会。张姓特务以为这次聚会有重要人物出席,遂报告特务机关,并制订了凌晨逮捕计划。凌晨3时,特务包围了书店,逮捕了陈建新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张自新、夏渝白和蒋萍后,又在旅馆搜捕了刘星和董新。
陈建新被押解到宪兵营,其他被捕人员因查不出破绽后被释放。陈建新被关押了三天,特务对其进行严刑拷打。特务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第四天提审时,特务头子对其说:“你考上江安剧专不容易,只要你说出你的组织,我们立即租轿送你到江安上剧专……”陈建新经不住诱惑,开口说出了地下党江津被服厂总支及县委主要负责人的名单。
很快,地下党江津被服厂总支书记岳建和县委书记王世焕相继被捕,江津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白沙和江津城关两地的地下党员纷纷被捕,县委和各支部几乎瘫痪。这是江津地下党自1926年成立后遭受的第四次较大破坏,在川渝地方党史上被称为“中国书店事件”。
事件发生后,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立即通知川东地区各级党组织暂停与江津地方党组织的联系,通知没有被捕的党员立即停止活动并向外撤离。
故事二
国立剧专与江津民众剧社
1939年4月至1945年7月,国立剧专在江安办学六年,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戏剧人才。
这是一所进步的学校,学生运动此起彼伏,学校的秘密地下党组织非常活跃。受这所学校的影响,江安县城群众的爱国热潮也高涨,引起了国民党军警宪特的恐惧,他们很快进行了残酷镇压,学校和江安县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一些剧专学生待不下去,希望到一个能更好地宣传和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的地方去。
周德华是当时剧专学生,江津李市坝人,同时也是个学生领袖,他上了特务的“黑名单”。他与江津同学夏渝北商议后,邀约陈思、曾强,王杰等同学去江津。他们认为江津邻近重庆,水陆交通方便,迁来的大中学校较多,还有武昌艺专这样的知名大学,便于求学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周德华等人乘下水船,经两天两夜到达江津。他们是学戏剧的,计划在江津成立一个青年戏剧团体,一是宣传抗日救国,二是实习自己的专业,三还可补贴生活费用。周德华家族势力大,人脉广,他们邀请流亡江津的另几个戏剧爱好者如刘沧浪等也加入剧社。江津银行界的涂克应等人对剧社进行了赞助。大家给剧社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烽火剧社”,寓意抗日烽火遍地燃烧。
剧社成立后,一个叫朱近之的老师暗中找到周德华,原来他和女儿都是地下党员。但朱近之从不参加公开活动,剧社遇到什么困难,他暗中出主意。
1942年初,以江安国立剧专学生为主体的这个剧社开始在江津排演。首场演出在江津县城的一所学校里,剧目是老舍的名作《国家至上》,引起江津全城轰动。
剧社很快也引起国民党特务注意。刁之鲜是地下党叛徒,叛变后成为国民党江津县党部宣传总干事,他气势汹汹来到剧社,说:“叫‘烽火剧社’就是通共,不准搞了。要搞就由我来领导,改名‘民众剧社’,否则全部关进宪兵队……”
大伙都蒙了。周德华找到朱近之,请他出主意。朱近之说:“刁之鲜是叛徒,我们不能与他们硬斗,我们可改名,但在暗中要与他作斗争……”于是大家统一了意见,将剧社改名为“民众剧社”。刁之鲜不常来剧社,大家借机排演了许多抗战救国的进步戏剧,暗中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宣传,揭露国民党腐败。
江津地下党员张西洛当时主办《江津日报》和开办大公书店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周德华等学生常去找他交流。张西洛非常关心民众剧社,他约剧社人员在报纸上出了一期文艺副刊,文章全由剧社人员采写,使用笔名,内容全是骂国民党的,报纸很快发到广大读者手中,大家读了都有痛快淋漓的感觉。后来,张西洛身份暴露,党组织安排他离开江津,去重庆《新民报》当记者。此后不久,张西洛前往延安,并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中一篇叫《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的文章,就是指的张西洛等人参加的这次采访。
职业革命家赵国相在成都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身份暴露后被敌人追捕,疏散到江安国立剧专隐藏。但江安当时也是白色恐怖,于是剧专老师肖锡基(解放后曾任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写了一封信,让他去江津找周德华等同学。来到江津后,赵国相很快与大家融为一体,他很有斗争经验,秘密指挥大家如何和敌人作斗争。
民众剧社在江津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江津城乡妇孺皆知的宣传抗日的演出队伍。此时江津白色恐怖越来越严重,国民党特务怀疑民众剧社有“红色”背景,认为里面可能有共产党。于是派宪兵全副武装天天到剧社巡查,并对演员进行监视。江津国民党县党部还派出一个官员到剧社召开演职人员大会,清查大家的来路。在朱近之、赵国相等党员策划下,大家的回答非常巧妙,特务只得悻悻而去。
不甘心的特务使出毒招:军统局重庆站江津稽查处派出一个科长,以演员身份进入民众剧社。此人叫何名苦,自称是云南师范学院学艺术的学生。他天天与大家一起排练,实际上是进行监视。
民众剧社的所有活动都在特务监视之下,几名党员与周德华等人商议,决定撤离江津。由于国民党军警宪特对剧社盯得很紧,因此撤离只能暗中分批进行。十天后,十多位民众剧社的成员便全部安全撤离江津,他们有的回了江安国立剧专,有的到了泸州和重庆。演出近一年的民众剧社画上了句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叛徒刁之鲜被镇压。那些当年来江津的江安国立剧专学生,大多已成为知名人士:曾强,曾在湖北电视台等地工作,著名剧作家;王杰,任北京《电影艺术》副主编;周德华,参加抗美援朝,牺牲在朝鲜战场,成为革命烈士……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