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职业弹幕人”套路当休矣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7-11 07:18

在视频平台追剧、看电影,时不时发两句弹幕,是许多网民的日常。可你或许想不到,“发弹幕”也能变成“职业”。

“职业弹幕人”是指通过操控虚假账号或者雇用“网络水军”,在直播、短视频等互动场景中批量发布事先写好的话术评论,虚构产品功效、用户评价或交易数据,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制造虚假流量的黑灰产业从业者。

“7天暴瘦10斤”“喝酒也能瘦”……在一些直播间,看似真实的“用户体验”,其实是“职业弹幕人”的话术。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办了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的首例案件,依据《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对当事人处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对提供刷屏服务的第三人,将相关线索移送公安机关。

有人把“职业弹幕人”比作线上的“托儿”,将其与“排队托儿”“医托儿”归为同类。其实,“职业弹幕人”并非简单当“托儿”。相较于评论区那些“刷”出来的好评,弹幕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更具迷惑性——当大量弹幕变着花样夸产品,消费者很容易“上头”。这种新型营销手段不仅欺骗、误导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所卖产品如果涉及假冒伪劣,还有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

“职业弹幕人”只是电商产业种种乱象的冰山一角。普通消费者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直播间的“弹幕人”。据媒体报道,一些直播间经常有人刷“衣服嘎嘎好”的弹幕,初看以为是真心称赞,实际却是为了获得商家的福袋,不得不发送这条弹幕。这同样是某种程度的造假。如果不刹住这股歪风,人们就会分不清直播间、评论区里的留言哪些是真实分享,哪些是精心设计的剧本。这不仅会动摇电商行业的诚信基础,也会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有博主曾吐槽,电商的营销套路像草一样“野火烧不尽”。“职业弹幕人”全国首案的查办,无疑是一次有效“除草”。当更多雷霆之力落下、平台加强监管、消费者擦亮眼睛,营销乱象这把“野草”也就长不起来了。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 肖福燕   审核: 李露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