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新重庆

主流新媒体 重庆第一端

立即下载

重庆瞭望|今天,我们因何重温《苦干》

新重庆-重庆日报 冉苗俊 2025-07-07 07:25

历史不曾被岁月风化,只因文明的基因始终在时光深处脉动。

前不久,曾荣获奥斯卡特别奖的中国抗战题材纪录片《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以下称《苦干》)修复版重映仪式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影片曾于1941年在纽约首映并引发轰动,战后却一直遗失,直到2009年在摄影师斯科特家地下室发现并被拷贝才重见天日,2025年通过中国多方机构联合修复完成。

从1942年的奥斯卡领奖台到半个多世纪的神秘“消失”,从被发现并被拷贝到中美两国的抢救与修复,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度重温《苦干》,能从中汲取怎样的精神给养?

《苦干》的修复与重映,不仅标志着一段珍贵影像的回归,更是一次积极构建文化记忆、重塑国际传播叙事格局的关键行动。

历史证言的完整性修复。《苦干》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部“动态的抗战史诗”。它由华裔女艺术家李灵爱策划筹资,美国摄影师雷伊·斯科特拍摄。1939至1940年间,斯科特辗转中国香港、广东、广西、贵州、重庆、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用16mm彩色胶片记录了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抗战中国。

尤为珍贵的是,影片完整记录了1940年8月19日、20日重庆遭受日军最猛烈轰炸的情景,这也是该事件现存唯一彩色影像史料。现代观众得以透过高清画面,看见战火中中国军民眼里的光芒,实现了从二维影像到三维记忆的跨越。

文化叙事的主体性建构。中国战场是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但在西方主导的二战叙事中,却常常被贬低、歪曲,甚至忽略。《苦干》以西方视角对东方战场进行了记录,对其开展修复工作并安排重映,正是一个重构文化叙事主体性的重要契机——向世界展现,中国抗战并非抽象的数字统计,而是由无数个体用血肉之躯书写的壮阔史诗。

人类精神的共同性传承。“4亿中国人正遭遇杀戮,即使一座城市在半小时内惨遭敌人飞机投下的200吨炸弹,中国人依旧不可战胜。”《苦干》上映之初的海报上这样写道。

修复后的《苦干》在数字时代的重新流转,不仅是在重现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更在构建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当2025年的观众看到1940年重庆市民从废墟中抬出伤者的画面,他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切片,更是人类在极端困境中迸发的意志。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也正是《苦干》修复工程最深层的价值所在。

▲1942年《苦干》的上映海报。/新华网

一部《苦干》,实际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携手合作的一个缩影。80多年前,从华夏大地的浴血抗争到太平洋战场的殊死搏斗,从文化交融的精神觉醒到影视记录的历史定格,每一寸焦土都镌刻着合作维系文明的坚韧,每一片硝烟都升腾着携手呼唤和平的曙光。

战场烽烟中的生死同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叙事中,各国在军事层面的紧密合作,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构成了战胜法西斯的关键基石。这种合作不以意识形态为界限,并于无数次生死攸关、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彰显出人类团结所蕴含的磅礴伟力。

1940年,英法联军在法国敦刻尔克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一切力量征集船只、动员人民来营救军队,短短10天时间,把近34万人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艰难阶段,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3年零3个月,投入兵力达40万人,极大减轻了盟军在印缅战区的作战压力。同年中美合作开辟的“驼峰航线”,则为艰难抗战中的中国赢得了“生命补给”。

文明星火中的精神共振。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如一束穿透迷雾的光,将延安的革命火种播向世界;白求恩大夫率医疗队跨越重洋,在晋察冀边区的炮火中筑起生命方舟……中外文明的交流同样超越了政治壁垒与意识形态隔阂,在精神层面构筑起更持久的反法西斯阵线。

事实上,除纪录片《苦干》外,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多位外国电影人将镜头聚焦中国抗战。1938年,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来到中国,深入武汉、台儿庄、西安等地拍摄《四万万人民》,该片成为西方首部正面展现中国抗日的纪录片。

▲几名外国游客在重庆市永川区举办的新春送万福进万家活动现场展示春联和福字。记者 黄伟 摄/新华社

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这场世界大战不仅改写了全球政治格局,更在文明碰撞与交融的深层维度上,为当今国际秩序带来诸多镜鉴和启迪。

激活国际合作的澎湃动力,需充分挖掘民间力量的源头活水。从爱国华人李灵爱花光家产拍成《苦干》,到中国老百姓不惜代价救助美国飞虎队成员,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胜利,始终闪耀着民间力量的光芒。

这种自下而上的合作传统,在当代同样衍生出新的形态:中美“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TikTok(抖音国际版)、小红书等平台上美国网友跟着中国博主学做中餐……中美合作的现实维度,远比影像记录更为深远。可以相信,各国间的交往,当官方外交陷入僵局时,民间力量总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提供国际合作的新范式。

冲破意识形态的藩篱,关键在于深化文化互鉴的深度与广度。《苦干》镜头中的英勇和善良的中国人民,没有丝毫粉饰,这种叙事策略能让美国观众在情感共鸣中理解中国抗战的价值。其启示意义也延续至今——在全球化时代,用人类共同价值讲述故事,比意识形态说教更具感染力。

如今,从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的文物联展,到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的跨文化对话,这些以文化为纽带的全球治理创新,正持续将“各美其美”转化为“美美与共”的现代实践。唯有将文化互鉴从政策倡导升华为全民实践,从文化领域延伸至制度层面,才能让意识形态的坚冰在文明暖流中逐渐消融。

让历史记忆历久弥新,离不开持续重构与广泛传播。《苦干》的重生过程本身就是国际合作的延续,也提醒着世人:维护二战成果需要代际传承的记忆守护。

当然,重构需以严谨求真为根基,传播应以价值引领为导向。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的行为之所以引发国际警觉,正是因为历史记忆的扭曲会动摇文明存续的根基。唯有将专业考据与大众传播结合,让严肃叙事与趣味表达共存,历史记忆才能真正成为滋养民族认同的精神源泉,进而在重构与传播的良性循环中历久弥新。

真正的文明进步,必然始于对历史的深刻省思,成于对未来的共同担当。当全球化遭遇逆流、“文明冲突论”沉渣泛起时,那些战争年代形成的民间合作传统、文化对话精神与历史记忆传承,依然是指引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的明灯。

主编饶思锐
编辑朱丹红
审核伏一晨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新重庆客户端原创稿件,请联系新重庆获取授权,转载非新重庆原创稿件请联系版权方获得授权。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新重庆看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