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闪购”上线!与美团闪购、京东秒送形成“三强对垒”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5-01 07:27

4月30日,淘宝天猫旗下即时零售业务“小时达”正式升级为“淘宝闪购”,首日上线50个城市,后续5月6日推广至全国。此举标志着阿里加码即时零售赛道,将与美团闪购、京东秒送形成“三强对垒”,三方围绕用户、运力与供应链的竞争持续升级。

即时零售争夺激烈

半个月前,美团与京东掀起“即时零售”业务的激烈争夺:4月15日,美团正式推出独立品牌“美团闪购”,并宣称非餐饮品类日单量突破1800万单;京东则在同日宣布,平台外卖订单量将超500万单,并且已经上线“自营秒送”电商业务,全国已有超过十万家京东品牌线下店接入秒送,平均送达时间快于30分钟。

据悉,升级后的淘宝闪购,将联合饿了么共同加大补贴,全力围绕消费者提供诸如免单红包、免单奶茶、大额满减外卖券等权益。此外,饿了么供给面向淘宝闪购全部开放,同时结合淘宝天猫在品牌电商商家的优势,淘宝闪购将与品牌商家城市仓、线下门店合作,打通天猫官方旗舰店和小时达的货盘及价格,试图实现“电商的低价,即时零售快速送达”的体验。

一位淘宝闪购项目人员回应红星新闻记者,“淘宝闪购这个时间点下场,能够省下大笔营销费,转而大规模补贴消费者。”该位人士还表示,“这与淘宝多年布局探索即时零售,已经沉淀足够能力有关,淘宝已经推动一大批品类以及品牌投入到即时零售,同时饿了么的社会化仓配、即时履约、超算平台、地图等能力已经走向成熟。这一直也是阿里做业务的风格。”

阿里加码新增长点

尽管此前外卖大战,饿了么非常低调,但在“五一”假期前联手阿里淘宝“干大事”。一位行业人士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对阿里而言,它并没有只派出饿了么出战,而是选择同时在淘宝里加大规模补贴,这也意味着,阿里将即时零售视为其整个电商业务的新增长点。

这种策略对阿里意味着更高的投入效益:淘宝能快速使用饿了么既有的社会化仓配、骑手运力等本地基础设施;淘宝加入共同补贴,可帮助提高饿了么的经营效率。

据了解,相比行业内其他玩家,此次淘宝闪购优先依托天猫成熟的品牌商家供给。此前,在“小时达”创立初期,就有多个头部连锁品牌接入;升级为淘宝闪购后,目标是要加速覆盖至200个核心连锁品牌。

除了品牌商家支撑的供给,运力也是做好即时零售业务的重要要素。在运力方面,淘宝闪购由饿了么重点保障履约,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30分钟送达。可以看出,淘宝增加品牌品类能力,饿了么增加即时履约能力,淘宝闪购将融合淘宝与饿了么双方的优势资源与能力。淘宝闪购能否凭借品牌资源与物流协同占据优势,仍需观察市场反馈。

专家分析

未来争夺焦点是终端用户和骑手

市场人士分析,国内即时零售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即时零售业务已从简单的市场份额之争,演变为一场关乎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重构与渗透用户生活方式的深度博弈,美团、京东、淘宝饿了么三家之争可能将推动整个零售行业向“即时化”全面转型。

“未来争夺焦点主要是两方面,终端用户和骑手”,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系教授崔丽丽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者会从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服务,商家和骑手也可以在市场竞争中选择更适应自己的平台,外卖市场格局可能会因此发生变化。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表示,即时零售的竞争已超越单一业务范畴,正演变为平台生态的整体对抗。京东通过外卖高频场景反哺其3C、家电等高毛利业务,美团则以“零售+科技”的战略,将外卖作为本地生活超级入口,逐步渗透酒水、鲜花、电子产品甚至家政服务。

阿里系的淘宝闪购则走了一条“轻资产重协同”的路径,整合饿了么、盒马及天猫的即时零售资源,打造“电商+本地服务”的融合生态。未来,如何将即时零售嵌入自身生态的“毛细血管”,并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精准匹配与高效协同,谁就能占据优先主动权。

记者 胡沛

原标题:“淘宝闪购”上线 阿里加码即时零售 三强对垒格局升级

来源: 红星新闻  
编辑: 唐文培   审核: 马京川 主编:康延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