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183天顺利归来!神十九乘组在太空做了些啥?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30 18:21

▲4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北京时间4月30日13时08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身体状态良好。

至此,神舟十九号乘组太空之旅圆满结束。蔡旭哲执行5次出舱活动,刷新中国航天员的出舱次数。航天员宋令东也是我国首名进行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王浩泽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太空中,我们无数次凝望着美丽的蓝色星球,这是我们人类的共同家园,我们要一同守护好。”在轨驻留183天后,刚刚回到地球的蔡旭哲激动地说道。

7.5小时平安着陆

神舟十九号踏上回家之旅要经过哪些障碍?

据悉,本次神舟十九号返回依然采取“快速返回方案”,绕飞地球的圈数从早先的11圈缩短到了5圈,用时七个半小时。大幅缩短了航天员返程的时间,也减轻了航天员在狭小的返回舱内长时间停留的不适感。

经过5圈的准备和等待后,最后的冲刺阶段就开始了。在大约50分钟时间里,返回舱从大约390公里的高度回到地面,一路穿越重重难关。

在此期间有四组关键动作:

第一组,两次调姿、轨返分离。这组动作在大约390公里的高度完成。先是一次调姿,飞船水平方向旋转90度。一次调姿到位,马上就是轨返分离,也就是轨道舱和返回舱之间分离。轨返分离之后,神舟飞船就只剩下返回舱和推进舱的组合体。

轨返分离之后,紧接着就是飞船二次调姿,继续在水平方向旋转90度,变成推进舱在前,返回舱在后,也就是倒着飞,而且推进舱还会翘起来,有一个俯仰角,为制动减速、进入返回轨道做准备。两次调姿、轨返分离的过程持续大约120秒,也就是两分钟左右就全部完成。

随后返回制动开始。在返回制动的过程中,除了推进舱底部的主发动机点火之外,侧面的姿控发动机也在不停工作。这是为了在制动的同时,保持姿态的稳定。返回制动一般持续150秒到180秒左右。制动结束后,飞船就进入返回轨道惯性滑行,高度逐渐下降。

在距离地面约145公里时,第二步关键动作来了——推返分离,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在穿越大气层时被烧毁,而返回舱独自返回地面。

在距离地面大约100公里高度时,返回舱以大约7公里每秒的速度冲进大气层,由于和大气发生剧烈摩擦,返回舱就如同一个火球在天际划过,在大约80至40公里高度,返回舱外面还会形成一个等离子壳,导致地面与返回舱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中断,这个阶段也被称为“黑障区”。过黑障时,返回舱速度大大降低,等到出黑障时,返回舱速度已经下降到大约200米每秒,也就是时速700多公里。

返回舱继续下降到10公里高度,这时空气已经足够稠密,第三步关键动作来了——开伞。开伞的过程是三级开伞,一个拉一个,引导伞、减速伞,最后主伞。1200平方米的主伞打开后,返回舱下降速度降低到每秒7至8米。到大约6公里高度时,返回舱要把防热大底抛掉。

最后第四步着陆。距离地面1米左右时,四个着陆反推发动机会同时点火,返回舱进一步减速,最终以每秒2米左右的速度安全着陆。

“回家的感觉真好!我最想说的就是,祖国母亲,您远行的儿女回来了!”回到陆地后,我国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浩泽哽咽地说道。

神十九乘组在太空都做了些啥?

神舟十九号乘组在空间站驻轨期间,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持续发挥综合应用效益。

在科研实验方面,神舟十九号乘组实施了88个项目,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我们把所有科研人员的心血,都转化成了科研成果,我们感到十分自豪!”90后航天员宋令东直言。

国际上首次在轨利用全光阱实现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制备,建成国际首个空间光晶格量子模拟实验平台,原子温度冷却到了数十pK,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此外,还生成了13余种102个各类样品,将随神舟十九号飞船返回地面。

封面新闻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空间站在轨繁育的首批果蝇,也随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将为生物磁感受和重力感受机制的基础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

果蝇个体小、繁殖快、行为丰富,与人类基因组序列高度同源,是一种兼具保守性和适应性的优良模式生物。2024年11月15日,果蝇随天舟八号货运飞船进入中国空间站用于实验,这也是我国首次展开空间亚磁-微重力复合环境科学实验。

“这是我国首次在中国空间站里建设果蝇培育平台并开展科学研究,也是国际上第一次在空间站中设置空间亚磁环境并探索其生物学效应。”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岩介绍道,“这表明果蝇在太空缺乏重力场和磁场的特殊环境下具备生长发育和求偶交配等繁殖能力,为研究太空环境下生物生殖、发育和大脑、行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未来人类太空远航的健康保障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了解,在中国空间站的果蝇研究平台,设定有非常严格的温湿度、光照周期和气体循环条件。通过两个月左右时间的在轨培育,果蝇已经培育出第三代,航天员对每一代果蝇都进行了采样收集。

▲4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神十九顺利返回背后:架起天地间“第一链路”

神舟十九号返回的东风着陆场,是一片约为1300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没有网络信号覆盖,卫星通信是着陆现场唯一的通信手段。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救分队有这样一支队伍,承担着返回舱着陆后的天线组装、卫通链路建立、图像、语音业务开通等工作,他们就是卫星通信分队,为任务指挥决策铺就一条“信息天路”。

“东风着陆场地域辽阔、人烟稀少,非常适合飞船着陆,但也因为大部分属于无人区,通信基础条件薄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龙坤明介绍,他们采用在着陆现场架设卫通设备的方式,确保“第一时间”将航天员回家的画面传输到全国观众面前。同时,也保证前方搜救分队和任务中心的调度连续稳定、电话畅通。

神舟飞船顺利回家,离不开测控系统的精准护航。在东风着陆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树里测控区正在以“多雷达接力”的模式追踪返回舱动态。作为地面跟踪的“最后一棒”,这些曾保障火箭发射的“戈壁天眼”,将以厘米级精度持续锁定飞船,为航天员铺就平安归途。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来源: 封面新闻  
编辑: 朱小乔   审核: 李辉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