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太拥挤,尼泊尔拟立法设置7000米门槛,中国登山专家:很有必要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30 15:21

为应对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过度拥挤的安全风险,尼泊尔拟通过立法限制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资格,阻拦高海拔登山“小白”。

▲珠穆朗玛峰日照金山景观。新华社记者 邱星翔 摄

尼泊尔将设“海拔7000米门槛”

这项法律草案规定,仅向具有尼泊尔境内海拔7000米以上山峰登顶经验的登山者发放从该国境内攀登珠峰的许可证。这一草案还要求,组织珠峰登顶活动机构在当地的负责人以及随行登山向导必须为尼泊尔人。

作为全球登山旅游胜地,尼泊尔长期面临珠峰“死亡区域”(海拔8000米以上的第四营地)排队过长引发的致命风险。

2023年,尼泊尔发放了478张珠峰登山许可证,该登山季有至少12人死亡、5人失踪;2024年则有8人遇难。

新法案旨在通过提高准入门槛,以筛选经验不足者。

该法案目前已提交尼泊尔议会审议。

中国登山专家认为“门槛”很有必要

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董范在4月30日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尼泊尔为珠峰设置登山“门槛”很有必要。

“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对登山者来说,登顶珠峰是一个终极梦想。”董范指出,但实现这一梦想需要很高的能力与经验的加持。此前,尼泊尔对登山者没有门槛限制,可以说全靠登山者自我评估,就难免有一些人过度自信,甚至有一些“无知无畏”的登山新手也来“入局”。

他表示,该立法首先有利于登山者的安全保障,相当于对个人能力的起步点有了标准;其次,这一门槛也便于当地登山行业的管理;第三,尼泊尔有多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山,因此这一规定对当地登山商业的发展也会更有利。

他指出,中国对于攀登珠峰的登山者早就有“登顶海拔8000米经验”的门槛规定。

董范曾带队于2012年5月19日成功登顶珠峰。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在攀登珠峰之前,他已经成功登顶过2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山。

目前,登顶珠峰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取道尼泊尔的南坡路线,一条是取道中国的北坡路线。

董范介绍,相比之下,取道尼泊尔的南坡是缓慢上升的路径,沿途地貌层次清晰,气候条件相对稳定。取道中国的北坡一起步就是三四千米的海拔,加上气候更为多变,路途陡峭,对登山者来说难度系数更高。

从“登山费”等花费来看,从尼泊尔南坡攀登的总体费用更低。

因此,取道南坡攀登珠峰的登山者比较多,“中国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者中,超过一半就是从南坡登顶的。”

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从南坡登顶珠峰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在7600米以下,南坡的部分路段积雪很厚,容易出现雪崩,危险随时可能发生,需要登山者有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

珠峰拥堵会引发“致命的风险”

每年3月至5月是珠峰的登山季。这段时间气候转暖,能见度提高,雨雪天气较少,适合登山者冲顶。

因此,在旺季里珠峰常因“人满为患”引发关注。

在著名的“希拉里台阶”(登顶珠峰冲刺路段上最后一处险要地貌,也是最难关卡),屡次曝出“交通拥堵”的照片,在登山旺季,攀登者们在这里排队一两个小时并不罕见。

由于海拔过高,气候复杂,珠峰对攀登者的能力要求更高。尤其是冲击登顶的阶段,攀登和下撤有严格的“窗口期”,一旦发生拥堵,将引发一系列致命的风险。

此外,由于高海拔山地脆弱的自然环境,“人满为患”的登山活动会导致环境破坏与垃圾堆积等问题。许多登山者与环保团体质疑尼泊尔政府未能妥善管理珠峰环境,也缺乏足够的安全保障措施。

为缓解这些问题,2025年初,尼泊尔宣布,攀登珠峰的入山许可费将从现行的1.1万美元调涨至1.5万美元(约合10.9万元人民币),涨幅高达36%,是近十年来首次大幅调涨。

对于尼泊尔拟立法设置的7000米门槛,一些国际探险公司则表示异议。美国麦迪逊登山公司则提议将门槛降至6500米,称尼泊尔多数7000米山峰攀登难度高且冷门。

记者 陈凌燕

原标题:珠峰太拥挤,尼泊尔拟立法设置7000米门槛,中国登山专家:很有必要

来源: 极目新闻  
编辑: 唐文培   审核: 马京川 主编:康延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