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山城“雾季公演”好戏连台 背后有落脚在江安的大师们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2025-04-30 06:47

▲80多年前,参加“雾季公演”的靓女俊男。

“江安大师云集写出佳作、山城雾季公演好戏连台,不畏日机空袭疯狂肆虐、舞台激励军民愈炸愈强”。这是“重庆抗战剧坛史”研究权威石曼先生的经典语言之一,也是他对流金岁月文运昌盛、舞台繁荣的高度评价和完美概括。

80多年前,当年大师们怀揣使命、激情燃烧、热血满腔创作的经典,诸如《屈原》《北京人》《雾重庆》《风雪夜归人》等,过去多年至今仍生命力旺盛,常演不衰。

1

江安文庙大师云集

1935年10月,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所戏剧学校创办于南京鼓楼区双龙巷,取名国立戏剧学校。经胡适举荐,曾担任梅兰芳赴苏访问演出“梅剧团”导演兼艺术顾问的湖北江陵人余上沅出任校长。国立戏剧学校学制两年,1937年首届毕业大戏,便是余上沅亲自执导的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

“8·13”淞沪会战失利,上海沦陷。国立戏剧学校于1938年底撤出南京,暂避湖南长沙。不料战火又迅速逼近两湖,剧校200余名师生颠沛流离逆江而上,边演出抗战爱国“活报剧”,边西行向大后方撤退。

经反复权衡考量,国立戏剧学校最终选择在距重庆450华里的四川江安县文庙落脚。学校将当地乡贤祠、忠义厅腾空做剧场、教室和学生宿舍,教师则租赁县城民居。当年从重庆去江安,长途班车需要一天多时间,乘民生公司蒸汽轮船上水则要两到三天。

把西方话剧系统引进中国,并结合国情纳入正规和专业施教,余上沅厥功至伟,被师生誉为戏剧“教父”的余上沅依托国立戏剧学校,聚集了一批立志弘扬、光大中国话剧的年轻文学名家和戏剧英才任教,包括曹禺、焦菊隐、应云卫、陈白尘、陈鲤庭、吴祖光、陈瘦竹等,以及钢琴家、比利时人葛利华等,可谓名师云集。

在简陋的文庙校舍里,学校专业设置以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为基础和核心,系统开展表演、导演、编剧、舞台技术的教学及理论研究。同时,还开办音乐、舞蹈、电影制作等速成班。1940年6月,国立戏剧学校由中专升格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大专),既把戏专当作培养人才的基地,又把江安和重庆当作抗战救国的舞台。

2

“凭物看戏”全城拥趸

余上沅是吴祖光的姑父,也是他把吴祖光引上戏剧编导之路的。吴祖光曾说,姑父没走戏剧艺术家之路,走的是一条为国家培养戏剧栋梁、精英之才的艺术教育家之路。尽管后者比前者更具挑战性,也更加艰辛困难,可责任使然,姑父义无反顾。余上沅主持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4年,其间有许多名利更高的机会,但为了戏剧事业,他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身为校长的余上沅率先垂范、亲自教学,先后撰写了《国剧运动.序》《表演艺术大纲》《导演艺术大纲》《舞台设计提要》,翻译了美国戏剧大师乔治.贝克《戏剧技巧》等20余部专著。让余上沅彪炳史册的,还是他在致力于西方话剧中国化的改革中,做出的不可磨灭贡献。结合教学和社会演出,国立戏专在江安、叙府、泸州和李庄等地,尤其是在重庆参与“雾季公演”,六年多时间先后演出了不同题材的中外剧目179个、累计七八百场次,绝大部分是提振抗战信心、揭露社会黑暗的剧作。

曹禺在国立戏专担任教务主任、创作讲习和剧本写作。在江安的三年,曹禺不仅完成了《北京人》《蜕变》《正在想》,还把巴金的《家》改编搬上舞台。曹禺说,江安人民不仅是国立戏专的衣食父母,更是喜欢看剧和懂戏的忠实观众,江安也是鉴别作品的最佳试验场。

当时的江安县城就那么大,男女老幼通通算上,常住人口不过四五万人,剧专隔三岔五便在文庙演出,人们哪来那么多钱看戏?于是,余上沅提出“凭物看戏”的变通高招,人们有钱买票固然好,若没钱则可带把韭菜、拔几个萝卜、抱两蔸莲花白、砍几根甘蔗、灌一壶高粱酒、端几坨豆腐……反正伙房和师生都用得上,不管东西多少,皆可进场看戏。因此,剧场里常见打着赤脚、挎着提篮、背着背篼,嘴上还衔着叶子烟杆的农民津津有味地看戏。

余上沅还特别交代门房,即使没钱没物,只要喜欢看戏,也可以进场看戏。就这样,国立戏专与江安水乳交融,先生没有架子、名角从不摆谱,江安的乡绅、名儒、大户人家和街坊邻舍,逢年过节都会主动邀约杀猪宰羊,把糍粑月饼用“条盘”装着雇人抬到戏专,感谢学校给江安带来的祥和与欢乐。

1942年6月,国立戏专第五届毕业生献演,由梁实秋翻译、焦菊隐导演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是《哈》剧在中国首演。演出在文庙大成殿举行,人们奔走相告,小县城万人空巷,文庙一下子挤进5000多人,连演五场,场场爆满。相邻的泸州、叙府、李庄、纳溪、富顺的人也赶来江安看戏,一时间轮船、栈房、饭庄和滑竿打拥堂。后来,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瞻仰戏专后,欣然写下“中国戏剧摇篮”留迹在文庙山墙上。

国立戏专的江安时期,无愧“戏剧家的摇篮”和“戏剧的黄金年华”,一个名师只教几个、最多十来个学生,学生们都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戏专培养的名人为数众多,项堃、赵锵、严恭、梅朵、翟希贤、翼淑平、张雁等,均是响当当的影剧多栖名角,此外,全国剧协副主席刘厚生、拍《庐山恋》的黄祖模、拍《骆驼祥子》的导演凌子风、著作丰硕的四川省剧协主席李累、被誉为“东方卓别林”的王永梭、拍出《芙蓉镇》和《女兰五号》的电影大师谢晋等,数不尽、道不完戏专走出的精英人物逸闻趣事

3

“雾季公演”剧作丰硕

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后,日军为摧毁中国军民抗战意志,对重庆实施了惨绝人寰的狂轰滥炸,尤其是“五三五四”大轰炸和“较场口隧道惨案”震惊全球,愤怒的国人以不屈的意志向世界宣告“愈炸愈强”。重庆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雾季,日机无法实施大规模空袭,周恩来建言,曾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三厅厅长、时任“文工委”主任的郭沫若策划,全国戏剧抗敌协会抓住时机举办“雾季公演”,激励军民同仇敌忾,提振抗战信心。

位于江安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是全国戏剧抗敌协会的重要成员单位,许多在戏专任教的精英也在全国戏剧抗敌协会担任要职。“雾季公演”是文化抗战的集结号,余上沅作为全国戏剧抗敌协会副会长,亲赴重庆参与“雾季公演”事项对接,投入戏剧救国洪流。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参与1941至1945“雾季公演”的有曹禺编导的《北京人》《家》,杨村彬编导的《清宫外史》,焦菊隐编导的《哈姆雷特》,陈白尘编导的《未婚夫妻》《大地回春》,吴祖光编导的《凤凰城》《牛郎织女》《风雪夜归人》等十多位作家编导、40余部反映历史、当代和敌占区的剧作。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输出的这批杰出剧作家、编导和演职人员,分别加盟各个演艺团体,成为“雾季公演”骨干。他们与郭沫若创作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茅盾的《清明前后》、夏衍的《芳草天涯》、阳翰生的《天国春秋》、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老舍的《国家至上》、于伶的《长夜行》等优秀剧作交相辉映。

“雾季公演”的剧目,集中体现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爱国与卖国……当年的山城民众,以争诵郭沫若《屈原》剧中“雷电颂”、追随周恩来七看吴祖光《风雪夜归人》为时尚。在重庆“雾季公演”引领下,桂林、成都、昆明、新疆等地也掀起抗战话剧创作和演出高潮。当年在重庆,就有二三十个剧团担纲新剧排演,轮番在国泰、又新、一园、唯一、抗建堂和演武厅等剧场,演出大型话剧150多台,观众踊跃、群情振奋、好评如潮。

□张川耀(作者系原现代工人报社长 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 新重庆-重庆晨报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何祥辅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