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5吨大米中淘500克“金米”,到底是艺术还是吃饱了撑的?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17 17:31

近日,上海艺术家杨烨炘举办了一场“淘金米”行为艺术展,邀请观众在5吨大米中翻找500克千足金打造的1000颗金米,限时15分钟,找到了可以带走,这一展览引发热议,被质疑哗众取宠、浪费粮食。

对此,杨烨炘回应称,后续这些大米不会被吃掉,也不会浪费,将以艺术品的方式处理它们,“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文化遗产’”。

展览相关的工作人员也称,策展方将配合艺术家收集场馆内的大米,不会浪费粮食,一定会进行回收,此外,也有部分观众在现场参与“淘金米”之后带走了大米,作为纪念品收藏。(据4月17日九派新闻)

为什么要让观众在米里淘金?艺术家的解释是:“黄金有价,但大米无价。将金米混杂入大米里面,让人把黄金淘出去,最后留下的是纯净的大米。”有一部分网友也认可这一说法,认为这也算是一种新颖的艺术表达方式,人们可以在参与过程中重新审视粮食与财富的价值序列。

但从现场和网络上的反馈来看,大部分人去看这个展览,还是希望能淘到金子,即便艺术家表示,这样的互动也是艺术的一部分,但究竟有多少人真的从中得到了反思,确实不好说。

更多网友对这样的艺术,抱有质疑的态度,认为把5吨大米就这样铺在展馆内,任由人们踩踏搅弄,看着就觉得可惜。

完全是“吃饱了撑的”。对于这些粮食的生产者——辛勤劳作的农民来说,粮食都是粒粒皆辛苦,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如此对待,恐怕很难再有心情去理解其中的艺术深意。

还有人指出,艺术展所用的米肯定也不是白白拿来,是需要花钱购买的,农民也因此得到了收入,至于怎么用就是购买者自己的事。这种想法显然违背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主流价值观,珍惜粮食是美德,更是责任,跟花没花钱,花多少钱并不直接关联。凡是对粮食的过度消耗、不合理使用以及不必要损耗,使其未能发挥应有的食用价值的行为,都属于浪费粮食的范畴,如果说这些粮食被买来就为了完成一场“秀”,那么的确难逃浪费之嫌。

从艺术的社会价值层面探讨,行为艺术的意义在于以独特方式引发公众思考、推动社会进步。如果要设计一场行为艺术展览,唤醒人们对粮食的珍视,应该有很多更环保、更节约的方案,比如收集餐厅的剩饭重塑为雕塑,让观众通过捐献粮食重现自己的“食物记忆”,将回收的粮食捐献给“食物银行”等等,是不是一定要用这种“糟蹋大米”的方式?

用涉嫌浪费的行为去表达珍惜,难免显得南辕北辙。如果真的想凸显大米比黄金更珍贵,为什么不让人在5吨黄金粒里找1000粒大米呢?是因为不想,还是因为买不起?这不更让人觉得黄金就是比大米贵了吗?

这场展览所引发的争论,其实反映了当代艺术所面临的一个核心困境:当小众的行为艺术面向大众时,当前卫的艺术试图批判某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时,其使用的方式和手段,是否会不自觉地成为该现象的共谋?是否会因为太不接地气,而消解了积极的价值,只留下争议的喧嚣。艺术创作固然需要创新和突破,但也不能忽视其对社会的责任和影响。真正触动人心的行为艺术,应当既能引发思考,又能经得起伦理的审视。

目前,虽然艺术家本人和展览场馆,都表示这些已经被踩踏的大米会得到妥善处理,不会被吃掉也不会浪费,但这样的回应还是让人们感到很困惑,未能消除质疑,反而有“黑红”炒作之嫌。既然争议已经如此之大,不妨现在就公布计划,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大米,如何避免浪费,让关心粮食的人们能放心,也让艺术的本质更纯粹。

相关部门也应该介入调查,这种展览是否违反了反食品浪费法的相关规定,如果违法了,就应该依法责令主办方改正并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果没有违法,也应该对展览的后续处理进行监督,避免出现5吨大米白白浪费的情况。这样不仅能回应社会关切,更能为今后类似艺术活动的规范管理提供参考,推动艺术创作真正发挥推动社会进步、倡导美好价值观的力量。

极目新闻评论员 石平

来源: 极目新闻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李辉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