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公里滨江岸线“焕新颜” 重庆“两江四岸”变身城市会客厅
2025-04-16 18:43
春日的珊瑚公园里,4.23公里亲水步道宛如一条飘逸的丝带,在长江之滨轻盈舞动。市民王女士正带着孩子在新铺设的透水混凝土路面上追逐嬉戏,欢声笑语与江涛声交织成趣。
一边是摩天楼宇勾勒出的城市天际线,一边是长江水波荡漾的温柔韵律——这个曾因生态退化而沉寂的江岸公园,如今已成为重庆“两江四岸”治理工程最生动的名片。
滨水空间华丽转身:从“城市背面”到“市民客厅”
“以前江边杂草丛生,现在成了全家周末必来的打卡地!”站在珊瑚公园近万平方米的大草坪上,王女士难掩喜悦。这座建于1997年的老公园承载着无数重庆人的记忆,却因年久失修逐渐淡出人们视野。2020年,随着“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启动,这里迎来了华丽蜕变。
▲渝中区珊瑚公园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项目
如今漫步珊瑚公园,4.23公里亲水步道全线贯通,分层蓄绿技术破解了汛期植被养护难题,118种鸟类在此安家落户。更令人惊喜的是,公园内1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经过精心修缮,重新焕发生机,成功入选首批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
“这不仅是城市滨水空间复兴的典范,更是我们推进109公里岸线治理的缩影。”重庆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建成滨江岸线61公里,开放特色节点空间14个,一幅城市更新的壮美画卷正在两江四岸徐徐展开。
沿江而行,移步异景:江北嘴江滩公园成为观赏洪崖洞夜景的黄金点位;盘溪河入江口重现“巴人汲水”历史场景;雅巴洞湿地公园以石刻艺术讲述长江故事;九龙滩则用当代艺术语言诠释万里长江的磅礴气势……这些各具特色的滨水空间,正在重新定义重庆的城市生活。
生态修复妙笔生花:从“环境痛点”到“生态亮点”
如果说珊瑚公园的蜕变是点上的精彩,那么消落带治理则是“两江四岸”生态修复的大手笔。站在江北嘴江滩公园,游客们举着手机拍摄洪崖洞璀璨夜景,身后芦苇随风摇曳的画面同样令人陶醉。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泥泞裸露的消落带?
重庆“两江四岸”消落带面积达42.34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难度可想而知。重庆市住建委创新采用“三分法”治理:依据水位变化,汛期前种植耐淹植物,枯水期打造湿地景观,让175米水位线以下的“生态盲区”变身季节性景观带。
在磁器口滨江,设计师巧妙利用本地砂岩砌筑生态护坡,既保护了嘉陵江岸线,又为古镇增添了天然观景台。这种阶梯式驳岸设计,汛期能有效分解水流冲击,枯水期则化作市民亲水的诗意空间,实现了“千年古镇与一江碧水共生共荣”的和谐画卷。
类似的生态智慧随处可见:白鱼石公园的分层蓄绿技术,打造出“夏可亲水、冬可观景”的弹性空间;雅巴洞江滩公园邀请大足石刻团队创作江滩石刻,为荒滩注入艺术灵魂……从裸露的消落带到候鸟翩跹的湿地,重庆用生态妙笔,正在重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山水画卷。
文脉传承活态呈现:从“历史记忆”到“当代地标”
嘉陵江畔的磁器口古镇,千年历史沉淀在每一块青石板中。如今,一条3公里长的滨江步道将这里的人文景观串联成珠——文昌宫寨门、水观音石刻、六角亭等历史遗存,正以崭新姿态讲述着山城故事。
▲沙坪坝区特钢码头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项目
“以前去特钢码头要绕很远,现在散步就能到。”当地居民感慨道。当历史建筑从“沉睡”中苏醒,城市文脉便有了鲜活的载体。近年来,重庆深入挖掘巴渝文化、移民文化、工业文化资源,通过“保护、修复、活化”三位一体的方式,让历史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千厮门明清城墙遗址公园、朝天门宋城墙遗址博物馆,再现了三千年江州府的历史风貌;戴家巷盘山步道巧妙连接解放碑商圈与洪崖洞景区,成为都市人文新地标;北仓文创街区将上世纪60年代的纺织仓库改造成文化创意空间,让工业遗产焕发艺术魅力……
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重庆计划提速建设30个“两江四岸”整体提升项目,包括12个续建项目和18个新开工项目。这些项目将继续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为灵魂、以民生为导向,打造更具国际范的滨江风景线。
记者 陈竹 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