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论坛|用“千集万店”激发乡村消费新活力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评论员 王瑞琳

2025-04-16 06:54

“胡豆开花菜籽黄,城巴佬下乡来赶场,鸡蛋鸭蛋嘿实买,还要扯把鹅儿肠……”时至今日,这首童谣,恐怕只有少数土生土长的老重庆才会唱了。你还记得儿时“下乡来赶场”的快乐吗?左手一只饼、右手握豆浆的味道,依旧在你舌尖萦绕吗?

西南有赶场,北方“赶大集”。热闹的村镇集市,虽承载了无数人的成长回忆,却渐渐在现代化进程中褪去了亮色。不过前不久,中央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千集万店’改造提升”;随后出台的《关于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则明确以“千集万店”改造提升为抓手,到2027年改造5000个乡镇集贸市场和5万个左右的农村便民商店。

对于乡村和农人们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说明赶场、赶集的幸福正在被重新唤起。赶场图啥?一图东西新鲜,二图品种齐全,三图价格实惠。村民们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贸易,小到采买锅碗瓢盆,大到添置家具电器,都能一“赶”搞定。其间,还能与乡邻摆龙门阵联络沟通,或者理个发、磨个刀。“土集”和“小店”,直接与村镇居民的民生需求面对面,也扮演着促进商品流通、提振农村消费的重要角色。

重庆,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繁华的都市商流涌动,广袤的田野同样孕育内需。数据显示,2024年前10个月,重庆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5%,增速快于城镇4.4个百分点。有媒体调查,今天的重庆仍保留了1300多个“场”。因此,要用好“千集万店”改造提升这个抓手,进一步优化农村消费供给、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同时改善村镇居民消费体验,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更见民生成色。

用好这个抓手,改造提升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对经营者,还是对消费者,乡镇集贸市场在“硬件”上的升级都备受期待。毕竟,如果排水不畅,就可能要“踩水”赶场;如果照明不足,就可能要“摸黑”摆摊。上月末,重庆公布了今年的15件重点民生实事,其中就包括了打造“标准化菜市场”。各区县不妨以此为契机,对乡镇集市同步进行提档优化,用集市的整洁有序、设施完备吸引更多商户与客流。

用好这个抓手,创新消费场景不可少。如今的赶场,已经不仅仅是农村贸易的代名词,也是文旅融合的一环,是城乡融合的一环。咖啡店、奶茶店、24小时新型便利店、即时配送……越来越多零售新业态和消费方式,正在更新着乡亲和游客们的想象,进一步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在“千集万店”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要更加善于布局新业态、拓展新模式,在保留烟火气的同时增加新鲜感。

赶场的乐趣依然存在,有意思的“千集万店”一处处铺开。它们惠民生、促消费,也承载着一代人的乡土情怀。打造更多特色满满、魅力十足的集与店,让赶场为居民生活带来新的美好体验,城乡循环将更加畅通,乡村发展将更有支撑,消费活力将更加旺盛。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朱丹红   审核: 何祥辅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