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销两旺 创新“智”造引领汽车工业开门红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13 16:13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1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756.1万辆和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1.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增长50.4%和47.1%。

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等复杂外部环境,我国汽车产销延续旺势,从一个侧面印证大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政策支持

651.3万辆和641.9万辆,这是一季度我国乘用车的累计产销量,16.1%和12.9%的增幅离不开政策工具箱的持续发力。

今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多地配套消费券等激励措施,加上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实施,“换新车”成为更多消费者的选择。

▲3月28日,天津市北辰区居民在活动现场看车。当日,天津市北辰区举行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惠民服务活动,现场汇聚了汽车、家电、数码产品等服务展区,吸引众多市民前来选购。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河南省洛宁县鑫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毅告诉记者,“最近买车的人特别多,买新能源车人也特别多。2025年1月份的销量整体比2024年12月份高出20%,销量达到70多台,销量特别好。”

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3月28日,今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已经超过176.9万份。

“目前结合我们以旧换新政策,厂家给予部分车型的让利补贴,我们部分车型的累计补贴可以达到接近3.5万元。一季度我们新能源汽车已销售近700辆,其中我们的智驾车型已销售150辆左右。”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汽车销售人员马超说。

市场需求旺,车企创新忙。今年以来,诸多车企频频上新,产品迭代加速。仅3月中旬,便有多个品牌的十余款新车相继上市,不仅外观上科技范儿满满、未来感十足,更在动力配置和智能驾驶技术上实现升级,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技术赋能

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延续高增长态势,累计分别完成318.2万辆和307.5万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离不开我国汽车产业持续聚焦核心技术突破,比如电池续航更长、充电更快,激光雷达、人工智能芯片算力达到先进水平等。

这是3月11日在安徽元隽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拍摄的氢燃料电池。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智能制造正在深度参与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办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加快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仿真、管理、控制等核心工业软件开发和集成,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应用示范。

位于广州番禺的广汽埃安制造工厂车间内,机械臂空中翻飞,流水线一刻不停。这里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座新能源汽车行业“灯塔工厂”。

据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第一智造中心总装车间品质技术组组长孙涛介绍,该工厂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行业领先的机器人技术。“车辆在总装车间经历200多个工位的装配之后,会驶向质检线。我们目前的产能,是20万辆的年标准产能,也就是说不到一分钟,我们就有一台车辆下线。”孙涛说。

前景广阔

一季度,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为436.9万辆,同比增长28.8%,销售占有率达到68.1%,较上年同期进一步提升。

智能化、个性化、生态化,是中国品牌向上突破的几大法宝。凭借技术创新和产品品质,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持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并逐步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向世界彰显着中国企业在科技能力上的深厚积累。

▲3月6日在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的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总装车间拍摄的自动化生产作业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总裁陈卓告诉记者,消费的升级,电动化、智能化赛道的演进,以及新生代消费者对民族品牌消费需求的爆发,使百年来的汽车产业格局得到了重塑的机会,也让以阿维塔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品牌有了打造高端品牌的机会。

▲4月9日,在位于湖北武汉经开区的岚图汽车数字化总装车间,工人在流水线上作业。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当下,围绕智能驾驶技术、智能座舱、车载AI大模型等多维度的竞争越发激烈,汽车正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终端演进,汽车行业向智驾新时代加速迈进。

▲2月24日,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右)在广州和广汽传祺一款无障碍汽车的车型经理分析可分离式电动福祉座椅的细节优化方案。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加速赋能千行百业的“人工智能+”,也与汽车产业息息相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市场竞争力指明方向。中汽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认为,在当下这场席卷全球的智能汽车革命中,中国正站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重交汇点。持续完善政策法规,筑牢安全底线,期待中国汽车工业,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统筹:吴炜玲

编导:杨慕茜

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肖福燕   审核: 李辉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