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疯狂的粉丝“接送机”,该凉凉了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02 19:17

针对粉丝在登机口聚集追拍、进入隔离区后追逐逗留拍照等扰序行为,首都机场公安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分局依法打击多名违法行为人,今年以来已对31名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违法行为人进行了行政处罚。

考虑到今年才过去一个季度,就有31名粉丝受到了行政处罚,这个数字并不低。换言之,31名粉丝背后想必还有大量的围观接机事件。必须明确,粉丝接机的前提是不能影响公共秩序和机场安全,一旦因为聚集围观导致场面失控,法律绝不会容忍。

类似的案例,近年来其实在很多机场都发生过。2019年一次粉丝接机,由于现场人太多,上海虹桥机场的自动扶梯玻璃直接被挤碎;2023年4月在首都机场也有6名粉丝试图“刷关”(即粉丝购买与明星相近时间的机票,过安检达到“追星”目的后,再退票的行为),最终被给予行政处罚。

这些疯狂的粉丝“接送机”行为,不仅让公众反感,而且有可能导致机场混乱、飞机晚点,损害普通乘客的合法权益。必须加大力度治理类似行为,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从首都机场公布的信息看,目前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除了行政处罚之外,首都机场公安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分局还建立了“文娱机构-文旅部门-公安机关”协同治理机制,召开“粉丝”秩序管控约谈会,试图从源头上治理违规接机的问题。社会也期待着这些措施可以进一步强化,形成更大的力度,给粉丝行为立规,也给公共秩序更大的保障。

还应追问的是,这些粉丝为何能轻易得到明星的出行信息?类似的隐私泄露问题,也应当纳入治理视野。

比如今年2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就判决了一起案件,某航空公司外包客服工作人员,非法获取艺人航班信息等个人信息出售给他人,涉及王俊凯、王源、时代少年团等多位艺人,共获利1万多元,最终被判决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一年。

这样的司法判例也是个警示,对于倒卖出行信息的行为,必须严加打击。只有进一步强化隐私保护,才能对粉丝违规接机治理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从更深的层面看,狂热的“接送机”很多时候也成了“粉丝经济”的一部分。很多接机并不是一种自发行为,而是经纪机构、粉丝群体为了营造明星人气的一种表演。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这些接机行为在粉丝群体内部高度组织化,乃至商业化,接机行为还有相应的报酬,成为人气造假的一部分。

对此,无论是明星艺人、经纪公司、粉丝群体都应当有所反思。要知道,如果连遵守、尊重公共秩序都做不到,又凭什么得到公众的尊重和喜爱?

来源: 澎湃新闻  
编辑: 唐文培   审核: 李辉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