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热搜的初中生作文,为何比AI模板更感人
2025-03-29 12:36
近日,杭州丁兰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在自己运营的自媒体账号“语文山水”上,分享了初三年级学生张潇冉的作文《旧轨还乡》,感动万千网友。截至3月28日中午,该视频已收获超过179万点赞,7万多条评论。“一篇作文带火家乡”“让人听得泪眼蒙胧”“女孩的思念因文字变得震耳欲聋”……网友们不吝赞美。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寥寥数语,便传递出了对家乡的眷恋与时光流逝的怅惘,读完仿佛整个人都坐上了那趟思念的列车。有情感才有美感,网友点赞的绝不止于文字。打动网友的不是小姑娘“会写”,而是真实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用心感悟。
随着可以“深度思考”的人工智能技术席卷互联网,公众发出“学语文还有用吗”的质疑,有人自嘲“十年寒窗敌不过一行代码”,还有人断言“语文的黄昏”到来了。面对来势汹汹的AI写作,有人询问了AI,得到了如下回答:AI写作的本质是“概率游戏”,当我们写下“红日初升”时,并不是有感而发的文学创作,而是根据130万篇经典文本计算出,这种基于大数据的“精致平庸”,恰是AI写作的阿喀琉斯之踵。
AI无法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更无法赋予文字真实的温度和深度。当朱自清笔下“我买几个橘子去”的父亲形象浮现,当汪曾祺笔下“浴一回月光,落两肩花瓣,踏一回轻雪”的乡村意境铺展,我们便触摸到了语文的美感。写作的生命力,归根结底来自作者丰富的生命体验。
王杨军老师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我会让大家写周围同学的外貌、写喝一杯奶茶的感受,这些他们点滴记录的内容会成为他们以后写作文时的真实素材。”《旧轨还乡》里“摇晃25小时的绿皮火车”、爷孙之间的温情、归乡的心境,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感动瞬间,更因为它折射出了许多人的共同记忆,由此引发了深度的情感共振。
基于真实思考的真情实感才是写作的根本所在。哪怕AI写作大行其道,模板套路一个比一个更为高效,信息爆炸但观点缺失,知识丰富但情感贫瘠。作者积累下来的体验和感悟,像年轮一样一圈圈地丰盈我们的生命,还同其他生命产生了交集,引发了共鸣。《旧轨还乡》告诉我们,真实的情感比任何技巧都更具力量,比任何模板更得人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旧轨还乡》爆火,解答了“学语文还有用吗”的疑虑。因为,真正的危险不是机器学会写作,而是我们忘了写作。人类写作的意义不是为了和机器比赛生产效率,而是为了证明我们活过、爱过、思考过。就像《旧轨还乡》里那句:岁月模糊了记忆的细节,我用想象将它们一一勾勒。面对代码围剿,人类笔耕不辍才能找到出路。
评论员 康磊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