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小区“蜡像保安”上热搜?网友:小偷怕,业主也怕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3-28 20:33

今天,上海某小区用蜡像当保安的话题上了热搜,引发公众热议。有网友认为“比真保安更有震慑力”,也有网友质疑是“形式主义的极致”,还有网友调侃“别说小偷怕,业主也怕”。

据说,为了让蜡像保安看起来更像真人,小区工作人员在它的眼眶里安装了极其逼真的假眼球,精心挑选了和真人保安一模一样的制服和帽子,对讲机、警棍等装备也一应俱全,就连蜡像的皮肤质感,都处理得十分细腻,肤色也和真人相差无几。

传统认知中,保安是社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核心价值在于对突发事件的即时反应和人性化沟通。当蜡像以逼真姿态取代真人,首先让人想到的,是麦田里的稻草人。

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是给小区安装监控和报警装置,还是用蜡像震慑魍魉,都是试图通过技术或“艺术”的方式制造安全感。但这些方式都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的社区安全,不仅需要稻草人式的“震慑”,更有赖于保安与居民间建立的信任网络——一次眼神的交流、一个微笑的问候、一次深夜的巡逻,带给居民的温暖与安全感,是静止的蜡像永远无法比拟的。

据说,这个小区使用蜡像保安的初衷是为了省钱。“节约成本”表面上是对资源短缺的妥协,本质上是对管理责任的逃避,将“成本控制”异化为“责任压缩”。记得此前看过一篇新闻,上海一小区业主曾自发筹集12万元慰问保安保洁人员,这说明公众对真实安保力量的需求从未减弱。蜡像保安的荒诞在于,用虚假的“存在感”替代真实的“责任感”,用“做了”代替“做到”,用“有了”代替“有效”。

破解困局,首先要跳出成本与安全的对立,重构社区安全生态。物业应摒弃“家长式管理”思维,将业主纳入决策过程,形成价值共同体,让资源分配更能体现真实需求。更深层的变革,在于重塑社区安全的共同认知——安全不仅是物理屏障的堆砌,更是人际信任的构建,没有温度的“眼球”无法守护社区,没有“人心”的保安难以承载安全。

个人认为,蜡像保安这出社区治理的“行为艺术”,其价值不在于所谓的“震慑”功能,而是激发了公众对安全议题的讨论:如何通过优化保安职业保障、完善社区联防机制,让“人的温度”重回安全网络的核心。惟其如此,才能在效能与人性、创新与务实之间,找回那份真正的安全感。

来源: 新民晚报  
编辑: 代修凤   主编:马京川      审核: 李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