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误导率69%!直播间里的“大忽悠”怎么管
2025-03-28 18:39
100件宣称功效食品中,69件存在误导现象——近日,上海市消保委成立专家团队,从消费者需求、国内相关标准及专业论证三个维度,对直播平台销售的产品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主播在介绍食品功效方面,大量存在误导性宣传问题。
如今,直播带货已成为许多商家的标配,大家也相当习惯跟着主播下单。但诚如上述调查所示,一些主播口无遮拦,频繁进行虚假宣传,夸大产品效果,诱导消费者冲动消费。尤其在食品宣传上,由于可以进行模糊、擦边表述的地方很多,更成了问题的高发区。比如,明明任何食品都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主播却暗示吃4盒自家产品就可以解决高血糖;明明就是个普通产品,却夸张成“太空育种灵芝”,号称对身体健康有奇效……在重重“剧本”中,消费者经常被迷得晕头转向,稀里糊涂就交了“智商税”。
困难挑战固然存在,但面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任,监管和治理必须跟上。对此,掌握技术优势、能够审核主播资质的平台理应负起责任,通过“黑名单”“信用分”等方式不断约束主播行为,如发现明显存在违法违规的行为,更要及时采取限流下架、报告有关部门等措施。同时,针对直播电商的专门法有待尽快出台,明确主播、平台、商家等各方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提高违法门槛,让监管“硬起来”,倒逼主播与平台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基本权益。
直播带货花样再多,也逃脱不了做买卖的铁律。货真价实、优质服务,永远是赢得顾客的法则。商家把好品质关,主播把好入口关,平台拿出责任感,监管实现全覆盖,让直播带货中这样那样的钻空子行为付出代价,这个行业才能行稳致远。
评论员 鲍南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