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思想旗帜 汇聚奋进力量——专家教授参加《思想的力量》工作研讨会,建言如何做优理论宣传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韩毅

2025-03-28 06:47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如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3月26日,大型理论传播电视节目《思想的力量》工作研讨会在渝举行,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齐聚一堂,围绕做优理论宣传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秦宣:

要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研讨会上,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教授秦宣分享了他的精彩观点。

在他看来,中华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要实现伟大复兴,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规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境界,提高了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水平,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理论自信,加速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是当之无愧的“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他同时表示,再好的理论,如果没有得到大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就无法凝聚共识,形成思想的力量。因此,我们的党一直强调加强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使科学理论真正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他称,新媒体是理论普及的重要手段,创新党的理论传播,持续办好《思想的力量》节目,要多听听群众的心声,把他们的建议融入节目中;要多产出一些附加产品,如短视频等;要有前瞻性,加强预判,把自媒体也吸引进来,一起讲好中国理论。

王向明:

理论传播要避免简单说教

“《思想的力量》这档节目,是一档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面向大众的大型理论传播电视节目,用鲜活、生动的电视化语言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生动实践,画面特别有冲击力。”研讨会上,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向明教授表示。

在他看来,这档节目的名称很好——“思想的力量”。回望历史的沧桑岁月,如果没有那些仰望星空的“千年智者”们,用睿智的思想光芒,照亮人类的文明道路,我们不知道要在黑暗中徘徊和摸索多少年,更不要说近代以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的命运。

整档节目,无论是从内容呈现、理论创意、思想深度上看,还是从形式表达、传播效果、现场效果上看,都令人耳目一新,是一次以全媒体形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成功尝试。

他表示,要进一步做好该节目,就要避免进行简单说教。应该要通过艺术化呈现,来激发观众思想或情感的深层次互动,特别要强调鲜明的形象化表达,以鲜明的视听形象来吸引观众、感染观众。

同时,节目还需要呈现真挚的情感。党的理论传播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更应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没有情感认同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在文本、案例选择上,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

此外,还要强化价值引领,进一步立精神之柱,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人民团结奋斗提供精神支撑;要丰富传播方式,考虑多样化的传播路径,多讲历史、多讲典型案例。

倪德刚:

宣传传播阐释好“四个之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研讨会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倪德刚教授分享称。

在他看来,《思想的力量》这档节目,选题好、主题好、策划好、专家解读好、编辑制作好。他认为,进一步提档升级这档节目,在内容上,要围绕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四个之问”来设计、编辑、制作内容。

其次,思想本身有力量。任何思想必须让老百姓知道,让老百姓去实践。因此,做好党的理论传播,要大众化、通俗易懂,不能就理论言理论,要结合实践,贴近群众,甚至让群众参与进来。

第三,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不能单一地就理论讲理论,要结合历史和活生生的事实来讲,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最后,要可持续性地打造精品,长久地做下去,并做好融媒体传播,长短视频结合,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短视频,让受众打开手机就能看。

郑长忠:

到实践中去,做实践和理论的桥梁

“思想来源于实践,伟大的思想来源于伟大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来源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并借鉴与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郑长忠教授称。

在他看来,思想来源于实践。“如果我们大范围地调研群众,你不得不佩服一线群众的创新创造,是你坐在办公室里永远想不出来的。而且他们的苦难和他们的喜悦都是你仅靠一般思考无法理解的。可是,当你试图去理解他们时,你就会发现‘思想的力量’。”

他表示,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就应该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升华提炼出理论,再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这样,人们就会觉得“哦,原来如此”。“我们的理论传播的过程遵循着这个规律”。

他特别提到,“要让思想充满泥土的芬芳”,让理论工作者走进生活现场、走进实地,而不仅仅是隔着地板的舞台。相信踩上泥土后,理论工作者们就能感知到鲜活的东西,激发的能量也会更强。在内容取材上,要处理好地方和全国的关系,做到地方性和全国性的有机组合,才能产生更好的传播效应。同时,做好二次剪辑,多用短视频的传播方式,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潘洵:

理论传播的五大优化路径

“马克思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最终体现为掌握群众,指导实践。”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潘洵称,《思想的力量》以鲜明的政治立场、生动的表达形式和前沿的技术手段,成为新时代理论传播创新的现象级作品之一,已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他认为,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思想的力量》仍需要持续深化、持续发力,优化路径包括:

进一步强化思想深度,打造大众化“理论坐标塔”。栏目的定位,决定了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最终呈现的是深刻的理论,实现的是理论思维的提升。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理论引领力、价值感召力,深耕理论内核,让深刻的思想成为掌握群众,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

进一步强化历史厚度,构筑大众化“文明基因库”。理论创新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栏目应当进一步彰显文明传承性、民族自信力。注重“两个结合”,注重党史经验,强化创新理论的历史传承和中国特色。

进一步强化社会温度,构造大众化“情感连接器”。增强民生贴近性、情感共鸣力,聚焦百姓关切,用真实故事传递政策温度,构建“人民性话语体系”。

进一步强化传播广度,构建大众化“破圈传播网”。扩大受众覆盖面、国际影响力,强化全媒体矩阵传播,跨圈层渗透,探索全球化表达。

进一步强化创新锐度,激活大众化“媒体进化体”。保持技术前瞻性、形式突破力,技术赋能内容生产,革新节目形态,构建“媒体+智库+实践”生态链。

刘嗣方:

把理论阐释与现实故事结合起来

“《思想的力量》通过新颖表达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生动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以鲜活实例宣介和通俗思想解读,让理论宣传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把‘有意义’的理论变得‘有意思’。”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嗣方称。

他认为,《思想的力量》呈现了四大特点:打通了“理论”与“实践”,提升了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引导力;链接了“道理”与“情理”,强化了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感染力;联动了“阐释”与“互动”,提升了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说服力;融合了“思想”与“技术”,增强了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生命力,在理论传播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要充分发挥《思想的力量》在落实总书记殷殷嘱托生动实践、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尤其需要处理好以下4对关系:理论整体性与专题化传播的协同关系、重庆实践与中国特色的统一关系、前沿理论深度与大众接受程度的适配关系、理论传播与社会行动的联动关系。比如,建立回应群众需求的定制化选题机制、迭代升级受众互动渠道、提高对新媒体变革的预见性和适应性、以场景构建提升观众共情能力、做好优质内容的分众化设计等。

曾维伦:

从4个维度提升理论传播力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在众多理论传播路径中,电视传播占据着重要地位。《思想的力量》无疑是理论传播的一次创新突破。”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曾维伦称。

在他看来,进一步提升《思想的力量》的传播效能,要从4个维度发力:

精准设置议题,提升节目话语吸引力。理论传播的成功关键在于议题设置的精准性。好的议题能够突破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直达受众内心。

加强交流互动,增进思想碰撞说服力。电视理论节目的成功离不开与观众的深度互动,要避免传统的单向宣讲语态,增加互动讨论环节,形成观点的交流碰撞;要汇聚多方智慧进行节目制作,以更加平等的、协商的、形象的形式,促进节目制作者和观众的思想共鸣及情感共振。

优化参演人员结构,拓展共振传播影响力。包括丰富专家角色,发挥专家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叠加效应;丰富观众角色,突出受众中心地位;创新互动环节等。

加强融合传播,不断提升节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包括拓展传播渠道,联动本地媒体以及全国知名理论传播平台进行矩阵传播;融入思政课,可结合高校思政课特点,将节目内容作为课程的补充材料,丰富教学内容等。

白显良:

做好理论传播要把握好“六个度”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西南大学副校长、教授白显良表示,《思想的力量》第一季制作播出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下一步改进提升要把握好“六个度”。

具体为:主题选择要“顶天立地”,体现实践的热度;传播内容要深刻透彻,体现理论的深度;思想表达要融入情感,体现情感的温度;案例故事要扎根实践,体现视野的宽度;观点分享要有新见新解,体现思想的厚度;传播普及要面向大众,体现传播的广度。一言以蔽之,理论传播要接地气,既要通俗易懂,也要内含学理哲理,实现以彻底的理论征服人。作为一档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大型理论传播电视节目,要在全国视野下做好重庆文章,讲好新时代故事,满足老百姓多元化需求,引领广大群众在一域与全局的辩证统一中感悟新思想的理论伟力与实践伟力,实现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董天策:

更多地嵌入一些现实场景

“《思想的力量》开创了电视理论宣传节目的新形态、新模式,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董天策表示。

在他看来,《思想的力量》策划创意水平高、站位高,立足重庆、全国视野,突破了地域性;把理论宣传和实践案例有机结合,带来了理论传播的新突破;结构合理,通过3个案例的有机组合,升华了节目思想;文案水平高,专家阐释到位、讲述者讲述精彩、点评专家点评准确、现场访谈生动、主持人串词流畅,制作水平堪称精良。

他认为,进一步提升《思想的力量》,可更多地嵌入一些现实场景,包括一些新闻报道、新闻影像资料,让讲述案例变得更立体、更丰富;做好二次传播,比如多一些片花、花絮、海报、短视频等,放大传播效应,产生一种持续的互动和共振。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朱丹红   主编:马京川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