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年,中医减肥灵不灵?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3-26 09:52

练八段锦、喝中药茶饮、用艾灸拔罐调理身体……近期,中医减肥掀起了一阵“开营潮”。各地涌现一个个“中医减肥训练营”,让不少渴望甩掉赘肉的“XXL人士”心动不已,纷纷前往当“学员”,试图在艾灸氤氲和经络图谱间解锁“中医轻盈密码”。

▲不同功效的中药茶饮。受访者供图

在一个个走入训练营的身影背后,是一组引人警惕的数字——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同为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由此可见,体重管理,已经成为一件国民大事。其实早在去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就联合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而近期的互联网平台更是热闹,“国家喊你来减重”“国家不同意你变胖”等话题热度攀升。“中医减肥训练营”称得上是应景。那么,在训练营减肥究竟是一种什么体验?中医减肥又有何诀窍?潮新闻记者现场探访,带你寻找答案。

▲浙江省中医院“2+5中医非药物体重管理特训营”。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刮痧、熏蒸、火罐

中医减肥训练营报名火热

早晨8点多,20多名学员以八段锦起势站定,伴随着腕间健康监测手环的震动提示,古法招式徐徐展开。一旁摆满艾灸、拔罐器具的房间里,传来阵阵中药茶饮香。

这是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减肥训练营的日常。自2025年1月启动以来,该营已顺利开展5期。手机屏幕上跳动着数据统计成果——参营100多人中,训练7日后,体脂/体重改善有效率达到100%,平均减重2.57公斤,最多减重8.5公斤。

36岁的严恒(化名)便是其中之一。受困于体重问题多年,今年1月17日,因为在手机上偶然刷到了“训练营开营帖”,当时84.5公斤的他报名参加了浙江省中医院第一期“2+5中医非药物体重管理特训营”,训练7天后,体重降低了5公斤。“中医减肥听起来很吸引人,感觉也较安全,所以就来试试。”严恒说。

▲浙江省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内,训练营学员在打八段锦。受访者供图

所谓“2+5”,是指2天住院集中学习加5天居家实践。浙江省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吴筱莲介绍,在训练营中,每位学员都会接受中医体质辨识,以精准判断其超重的具体原因。同时,学员们将学习系列课程和中医功法,并辅以中医特色疗法,如穴位敷贴、刮痧、耳穴压豆等。此外,还会为每位学员出具居个性化的膳食方案。

严恒就是在系列检查过后,才知道自己属于痰湿体质,这也是肥胖人群中比较常见的体质之一。做了艾灸、推拿等中医理疗,并配合打八段锦后,他明显感觉自己的身体状态有改观,不像以前容易犯困疲惫。直至现在,他依然每天坚持打两次八段锦,早上中午各半小时。

▲浙江省中医院“2+5中医非药物体重管理特训营”导师在给学员讲课。受访者供图

吴筱莲告诉潮新闻记者,训练营推出首期他们就收到了1800多份报名材料,有将近30%的学员从外省慕名而来。“为了满足广大报名者的需求,目前同步开展线上训练营。”

事实上,浙江省中医院并非个例。去年12月,杭州市中医院就尝试开启了中医减重训练营。“当时只是试运行,没想到效果和反响都非常好,所以后来持续开营,报名的人也越来越多。”杭州市中医院体重管理中心主任金剑虹告诉潮新闻记者。

因为公众的参与热情和显著效果,3月19日,杭州市中医院正式启动了体重管理中心。借助“N+28”减重营(即1-2天住院,28天线上)机制,搭建具有中医特色的体重管理体系,帮助公众健康减重、改善体质。

从望闻问切传统诊法到现代体质辨识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中医减肥训练营,正以中医“辨证减重”的模式解决不少肥胖人士的健康管理需求。那么,和其他减肥方式相比,中医减肥,到底有啥特别之处?

“肥”和“胖”大有不同

中医减肥本质在于“纠偏”

古法减脂操,中医理疗项目,中药代茶饮制作……杭州市中医院减重训练营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

“训练营以中医体质学、内分泌学、营养学、运动康复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结合了西医精准评估与中医体质调理。”金剑虹表示,中医在减肥方面有显著作用。

▲杭州市中医院内,医生带着训练营学员在做中医养生操。受访者供图

在浙江省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功能医学特聘专家刘晓光看来,在功能医学视角下,超重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突破了传统“热量摄入-消耗失衡”的简单模型。中医减肥的本质是“纠偏”,并非单纯追求体重的降低,而是经过中医辩识明确超重的阴阳失衡,再通过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气血来达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比如,艾灸、拔罐等方法可以有效刺激人体穴位,打通经络,调节内分泌,从而调动身体阴阳平衡,让身体脂肪分布均匀,达到减少内脏脂肪,塑形体型的效果。又比如,一些中药茶饮,就有调理五脏六腑阴阳平衡的作用,能达到除湿减重的效果。”

▲浙江省中医院“2+5中医非药物体重管理特训营”医生在为学员拔罐。受访者供图

“像八段锦这类中医养生功法,也与传统运动减肥截然不同。”吴筱莲补充道,功法练习主要是为了达到疏通经络、排毒除瘀的功效,而普通的有氧或无氧锻炼,更多的是“消耗能量”。不合理的运动有时是消耗蛋白质,并没有起到消耗脂肪的作用,这与中医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

在浙江省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墙上,挂着中医九种体质辨识图。“辨识出自身体质,找到肥胖原因很关键。”刘晓光表示,引起肥胖的原因有多种,肥胖是多因一果的结局。而且,“肥”和“胖”也存在区别。“‘肥’是内脏脂肪过多,而‘胖’则是细胞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状态。”

他告诉潮新闻记者,训练营学员中有60%-70%属于“胖”。他举例,有的人觉得自己胖就会减少热量摄入,不吃肉不吃油让自己“饿瘦”,可是这样身体细胞营养就越不均衡,更容易导致“胖”。“所以,在借助中医技术的同时,也要调整好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刘晓光说。

▲浙江省中医院内,训练营学员在做中医特色诊疗“葫芦灸”。受访者供图

参加过训练营的学员郁悦然(化名)对此深有感受。在她以往的认知中,减肥就是要少吃肉、少吃碳水,后来才知道,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和优质脂肪也可以减肥。“和以往的减肥经历相比,这次整个过程很轻松,不觉得饿和累。”

50多岁的学员陈采芳(化名)也明显感觉到了差异。“原先老感觉身体有一种粘粘的、湿湿的感觉,现在确实觉得很清爽。”她表示,参加训练营后,虽然才经过2天,体重还只减了2公斤,但体型看起来已经苗条了很多。

“我觉得中医减肥在未来一定会成为一种趋势。因为与切胃手术的脏器损伤、减肥药物的副作用相比,中医减肥更为安全。”吴筱莲认为,通过“病因追溯-系统修复-个体化干预”路径,对于传统方法无效的肥胖人群,中西医结合功能医学或将成为破局关键。

▲浙江省中医院“2+5中医非药物体重管理特训营”医生在为学员穴位按摩。受访者供图

减肥为何成了国家事

全民体重管理背后的“健康经”

“我要把体重管理列为我今年的KPI。”近期来参营的学员中,有一位企业总裁让吴筱莲印象深刻。除了以往心心念念的公司年度目标之外,他把减肥也作为了KPI之一。“不能成为国家的负担。”他笑着说。

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在“国家不同意你变胖”的讨论声中,也有不少人纳闷:“体重不过是个人身体指标,怎么就上升到国家行动层面,还搞起了3年计划?”

▲吴筱莲在向记者讲解中西医结合功能医学的减肥理念。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其实,小小的体重数字背后,有着健康大学问。“以往很多人觉得肥胖就是富态,没啥大问题,可其实它是个慢性疾病,也是很多重大疾病的上游。”在金剑虹看来,不论是对个体还是对社会,肥胖都是一个巨大负担。

她介绍,对个体来说,肥胖是多种疾病的导火索,可以催化代谢性、心理性等200多种疾病,还会增加13种癌症的发病率。从社会角度,如果人群肥胖情况得不到控制,其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和慢病管理会对医疗资源带来巨大负担。

“在当下,肥胖已经成为了一场公共健康危机。”吴筱莲也同样认为。其实,随着社会进步和公众健康理念的提升,大家对于肥胖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转变。“不过,重视程度的提升远远没有赶上肥胖人群增加的速度,呼吁全民管理体重,依然迫在眉睫。”吴筱莲表示。

▲健康管理的五个层级。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金剑虹同时也强调,不能将体重管理“污名化”。近年来,“肥胖”“减肥”等话题热度居高不下,许多肥胖人士因此觉得自卑、没面子、不自信。“其实肥胖受到多方因素影响,比如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个体基因造成的差异等。我们应该重视,但是没有必要自责。”金剑虹说。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末病。“不管怎么说,呼吁公众提高对肥胖问题的重视还是非常必要的。作为许多疾病的上游,这其实是一个前置的概念,将对疾病的拦截关口前移。管理好体重的同时,也是前瞻性地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吴筱莲说。

来源: 潮新闻  
编辑: 肖福燕   主编:马京川      审核: 何祥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