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直播电商的草莽时代进入倒计时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3-06 08:40

直播带货中,部分主播恶意炒作、搞虚假营销、卖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该如何解决?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表示,今年将制定出台直播电商监管办法,建立长效机制,规范直播交易。

历经多年发展,直播带货业态愈发成熟,既对促消费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产生了强劲的就业带动效应。然而,繁荣之下,亦有隐忧。有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3年5年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增长10.5倍,投诉举报量增幅却高达47.1倍,投诉集中在产品质量低劣、货不对板、售后维权困难等。去年,几乎所有的头部带货主播和背后的MCN机构都曝出不光彩事件,有些更引发了直播电商行业的信任危机。可以说,在当前阶段,如何减少行业的“负外部性”,是一个关乎电商直播长远发展的问题。

直播带货乱象不断,当然是一些商家逐利使然,但同样离不开违法成本太低、外部约束有限的大背景。目前来看,有关“直播电商”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落在《广告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碎片化的状况导致了法律空白和监管漏洞。就拿主播的身份来说,虽然都是在屏幕前带货,但有的主播是明星,看上去更像代言人;有的主播则是达人,自建虚拟店铺,性质类似代销;还有的主播就是传统柜员,介绍商品属于职务行为。不同的角色定位,让直播带货的定性产生了分歧,带来多头监管、消费者维权难等问题。

对于新业态的监管,当然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持续跟进和动态调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直播间绝非法外之地,无论带货主播是什么身份,诚信守法都是底线,出台一部针对性的专门法正当其时。期待未来出台的直播电商监管办法能够明确主播、平台、商家等各方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提高违法门槛,建立更为严格的处罚机制,让监管“硬起来”,倒逼主播与平台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基本权益。

直播电商卷低价、拼炒作的“草莽时代”已经结束,靠品质、打口碑的“精耕时代”已然开启。一个安全、透明、可信赖的购物环境,才能为可持续的扩大内需作出贡献。

(评论员 鲍南)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编辑: 朱丹红   主编:马京川      审核: 何祥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