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IP扩圈,现象级消费潮的背后是什么
2025-02-24 19:02
河南西峡陈塘关遗址公园春节游客量增长300%;四川宜宾市翠屏山景区“哪吒行宫”累计接待游客较往年同期增长了近300%;河北博物院因馆藏“错金铜博山炉”与电影中“七色宝莲”的造型关联,参观量激增……这段时间,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打破多项票房纪录冲击全球票房,国内多地和哪吒有关的旅游景区被带火,相关衍生品卖断货也是“一吒难求”。
从去年“跟着悟空看古建”到今年“跟着吒儿去旅游”,以传统文化IP为核心的文旅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不仅印证着影视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可行性,更揭示了中国文化消费链的拓展性与产业升级的无限可能。
从票房奇迹到跨界融合。电影《哪吒2》中植入的“章鱼再生能力”“玄武岩地质特性”等知识点,让相关文旅体验从普通观光转向了“文化+教育+科技”的跨界融合。所以我们在“哪吒”热潮中看到“融合”成了关键词,以哪吒IP为创意核心,开发了沉浸式体验项目和主题文旅产品,如四川宜宾打造了“哪吒欢乐世界”主题乐园,开发了“哪吒降世”等游乐项目,推出了哪吒主题的沉浸式演艺短剧、文化体验馆等,形成了“故事场景化—场景产品化—产品品牌化”的消费形态升级。
从传统文化符号到现代创新表达。电影《哪吒2》的创新表达,为传统文化元素注入了新内涵,如殷夫人铠甲的饕餮纹饰、哪吒与敖丙的阴阳辩证关系,都是既保留了传统美学精髓,又以现代视觉语言重构叙事,使年轻观众在娱乐中感知文化深度,也让这一波文旅热潮践行了一场文化遗存的重新整合。天津、四川、安徽等地纷纷从本地地方志、史料、文化民俗、典籍、遗产等方面入手,探寻“哪吒”故事的线索,以此设计特色文旅产品,从中可以看到地方对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迫切需求。
从“网红”到“长红”。电影《哪吒2》火了之后,湖南推出“持电影票根免费游张家界”政策,将短期热度转化为年度客源;四川宜宾则发挥自身特点,联合高校复原商周青铜器工艺,开发“乾坤圈锻造”非遗体验吸引游客……多地各出奇招,都是在探索从“网红”到“长红”的破局之路,除了丰富创意和想法,希望也能借此机会完善文旅设施,提升服务品质,稳稳地接住这“泼天的流量”落地。
从“悟空”到“哪吒”,从古建打卡到IP旅游,每一次现象级消费浪潮的背后,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乾坤圈”闪耀银幕、风火轮点燃文旅经济,《哪吒2》引发的文旅热潮不仅仅是一个IP的成功,更是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自信与产业觉醒。只要我们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更多可能性,就一定能将“流量繁花”汇入“文明长河”。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