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热”引发孩子爱上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书热销
2025-02-24 15:00
“结界兽很像青铜器,我想去博物馆看看!”“水能导电,冰为什么就不能了?”……随着电影《哪吒2》的热映,不少孩子在看完电影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有的孩子开始探索其他中国神话故事;有的从片中内容联想到了国宝文物,主动要求家长带着去博物馆参观,从中发现片中元素;还有的从电影的细节中提出了隐藏的问题,涉及科学、物理等方方面面。一部热播电影,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下种子,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一次良好契机。
孩子反应:爱上哪吒探索哪吒
事例一:看完电影开始阅读中国神话故事
“哪吒太有意思了,我想看哪吒的书!”陈女士8岁的儿子,在寒假看了哪吒的电影后就着了迷,不光模仿哪吒的语言和动作,还主动提出想看书。陈女士说,她就借此机会给儿子买了一本《中国神话故事》,没想到孩子不到一个星期就看完了。
陈女士告诉记者,借着儿子对哪吒的喜爱和热情,她正好让孩子多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她想让孩子知道,其实除了哪吒,中国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神话故事。“儿子确实读进去了,有一天还特意来跟我分享了其中一个叫《王质》的故事,特别用了‘神奇’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还问我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山洞,待了几个小时回家以后就过了一百多年了。”听到儿子的分享,陈女士表示自己也很有收获。
和陈女士一样,詹女士也趁着开学前为一年级的女儿采购了一套《大家小绘》儿童绘本。“十几本绘本都是经典名著和童话故事改编的,既有哪吒闹海的故事,也有白蛇传、沉香救母等经典传说。”詹女士说,孩子寒假刷了两遍《哪吒2》,一下对传统文化来了兴趣,“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对于孩子而言,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趣味和美感,是童年最好的滋养和守护,并且会在人生的未来阶段持续发挥作用。”
2月22日,记者在当当网上看到,位于图书畅销榜总榜第一名的图书,就是跟哪吒电影相关的《敖丙传》。2月24日时,该书还位列总榜第二名。书评中,很多家长留言表示孩子很喜欢。在京东网的图书销量榜上,一本名为《哪吒 三界往事》的官方原创番外绘本也位列本周周榜榜首。
事例二:为了“结界兽”“天元鼎”打卡博物馆
“妈妈,我想去博物馆看一看。”2月16日,寒假的最后一天,戴女士的女儿提出打卡博物馆的想法。她家孩子就读小学四年级,寒假看了《哪吒2》后,对电影中的结界兽、天元鼎等场景印象深刻。
孩子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戴女士赶紧在网上搜索了一番,最后决定带孩子去中国考古博物馆。
“博物馆里恰好展出了来自三星堆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像,孩子一看到就非常激动,说这跟电影中的‘结界兽’非常像。”戴女士说,孩子还在博物馆里看到了青铜器,联想到电影中的炼丹法器“天元鼎”。“她对背后的知识很感兴趣,比如这是什么朝代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颜色和构造,还会感叹夏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原来是这样的。其实,这就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戴女士告诉记者,博物馆里有不少都是跟她孩子一样,专门为了哪吒来打卡博物馆的,“孩子一听电影里那些炫酷的法宝、建筑、武器、角色等,许多都能在博物馆里找到原型,和我说还想去其他博物馆再寻觅一番,比如七色宝莲、敖光的武器等原型文物。”
事例三:看完电影问了“十万个为什么”
“问了我一堆问题,我都不知道,不得不挨个去搜索答案。”张女士11岁的女儿看了哪吒电影后,就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模式,一个接一个地向张女士提问,搞得她有些不知所措。
张女士说,正好寒假里女儿在读《西游记》,看完哪吒后,她回家特意翻到书中的一页问:“妈妈您看,孙悟空就喝了玉液琼浆,这个是不是就是哪吒许愿要的那个?”看着书里真实出现的玉液琼浆四个大字,张女士一时却回答不上来,她怕回答错了会给女儿错误的引导,就赶紧去搜寻答案。
没想到女儿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妈妈,我看《西游记》里面也有四大龙王,但是名字为什么跟《哪吒2》里龙王的名字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又把张女士给问住了。“我发现孩子关注的点真的跟成年人不太一样,特别喜欢一些细节,还挺有意思,逼得我也要积极去学习。”张女士说。
记者在网络平台上看到,也有很多家长亮出了孩子在看完哪吒电影后提出的疑问,其中有两个问题非常集中,也引发了很多家长共鸣。在电影画面中,敖丙用哪吒的肉身和申正道在瀑布下打得酣畅淋漓,为了限制申正道导电的能力,敖丙就把水冻成了冰,瞬间占据上风。这一幕引发了很多孩子的疑问:“水可以导电,冰为什么就不能了?”
还有电影开头的一幕,太乙真人为哪吒和敖丙重塑肉身,挖了很多莲藕,于是孩子们都非常好奇,纷纷询问“为什么哪吒重塑肉身要用莲藕?”很多家长都表示,为了准确回答孩子们的问题,他们只好上网搜查资料求助。
家长们欣喜地发现,一场电影成了文学和科普大课堂。
家长感叹:热播电影教育效果好过平时硬性灌输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发现,有很多网友发布了关于哪吒问题的总结,比如“哪吒究竟是三头六臂还是三头八臂?”“陈塘关到底在哪里?”“石矶娘娘是什么岩石?”“海底岩浆附近的生物为什么不会死?”……涉及的知识包括地理、生物、物理等众多领域,还包括其中隐藏的中国文化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探索,就像解谜一样,收获满满。不仅是孩子,连家长也收获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种学习教育的效果,比平时的硬性灌输好太多了!而且,现在哪吒也成了孩子们社交的重要话题。”六年级孩子的家长张女士说。
“孩子从电影院出来会跟我分享,电影中有一处很感动,在面临生死考验时,哪吒的母亲第一时间站出来守护他,包括第一部里面也提到,即便外界误解如潮、压力如山,父母为了哪吒还是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对他的爱也从未有过丝毫动摇。这一点生动诠释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詹女士说,其实除了孩子本身,电影对家长也有启发,“家庭教育中的信任与支持,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面对挫折时,有勇气坚持下去。”
新学期开学,很多部门和学校也抓住孩子们中的这波哪吒热做文章。例如在微信上广泛传播的《当“哪吒”们穿上朝阳的校服》,就借着哪吒形象展示了多个学校的校服,海报上“无论是灵珠还是魔丸,每个孩子都有精彩的人生”“学海无涯我遨游,作业再多我不愁”等语言,以孩子们喜欢的哪吒化语言给新学期加油鼓劲。东城区还有学校在致师生、家长的一封信中,以哪吒、敖光和太乙真人分别鼓励学生、家长和老师。
专家观点:传统文化焕新吸引年轻一代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素质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刘芳认为,这部动画片可以激发孩子们这么大的兴趣,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哪吒》系列是能够满足成人和儿童对动画电影共同的期待,和以往的单纯儿童电影不同,每一个年龄群体都能获得认知上的满足感,所以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父母和孩子是非常同频的,换句话说,在观赏这部电影的时候,家长不是孩子的“陪看”,而是独立的观影者,所以才和孩子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点,因此能激发更多的亲子讨论。
另外,立足于中国的神话传说,更适合中国家长和孩子的“体质”。一个源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动画才能真正引发群体的文化共鸣。毕竟我们代代相传的故事又有了新的演绎,家长们其实有更多可以分享的内容,这与看国外的动画也是截然不同的,传统在这一刻又成为了沟通的桥梁,家长与孩子的讨论和分享就会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从而有了和孩子们讨论历史文化以及科普知识的契机,成为特别自然的学习机会,而这些都是因为一部好的动画电影。也希望《哪吒》系列动画电影的成功能够让中国的动画制作人看到希望,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制作出更多优秀的国产动画,让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孩子的精神世界。
《哪吒2》电影的成功表明了我国国产优质动画的崛起,也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很好的契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新技术的加持,也是《哪吒》系列电影能吸引年轻一代的重要原因。“《哪吒2》电影实际上是在AI技术产生以后,在新技术的条件下,把中国传统神话再次展现出来,从反响来看,显然它对未成年人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它的一些表述或者说表达,突破传统,有了新意。”储朝晖表示。
储朝晖认为,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艺术的传播和普及,还是要跟新技术结合起来,研究在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抓住年轻一代的心。
(记者 骆倩雯 任珊)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