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新“卷”法
2025-02-21 18:35
众所周知,“周一闭馆”是文博圈不成文的规定。然而不久前,江苏淮安市博物馆成了行业“显眼包”,发布公告称取消“闭馆日”,每周一至周日均正常开放。
有风君了解到,按照惯例,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博物馆、美术馆每周均设有一天的“闭馆日”,其中多数为周一,少部分为周二。而设置“闭馆日”的初衷是为设施维护、展品保养和员工休整留出时间。
因此,淮安市博物馆的一举动也引起了网友热议,有人点赞其“以人为本”,也有人担忧文物保护压力,毕竟连《博物馆奇妙夜》里的文物都只在深夜蹦迪。
01
事实上,这并非第一家取消“闭馆日”的博物馆。在“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中,浙江的博物馆早就开启了一场关于时间的改革:
2022年6月,浙江自然博物院开设全国首家国有“24小时博物馆”。
2023年7月,杭州率先打破“周一闭馆”惯例,对全市52家市属国有博物馆的开放时间进行调整,并分为每天开放、周二闭馆、周一闭馆三类实施。
▲浙江自然博物院开馆内的“24小时博物馆”。图源 新华社
今年1月1日起,之江文化中心也推出夜间延时开放服务,覆盖了重要法定节假日、特殊节日以及暑期的双休日。
显然,一系列的“加班”都是为了缓解博物馆“预约难”“参观难”的供需矛盾,为更多观众提供观览服务,便利观众游览的时间安排。而对于热门博物馆和热门展览,延长开放也可以分散客流,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降低场馆管理的风险。
另一方面,在“博物馆+”的概念下,博物馆不再是文物、历史的展示空间,更多的是集教育、娱乐、社交、研究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延长博物馆开放时间,也便延长了公众丰富生活的时间。
成都博物馆打造“周末儿童博物馆”,已经为近10万个家庭提供了学习传统文化、自然科学和美育知识的广阔平台;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推出了融合沉浸式剧本杀体验的全国首个历史人文类博物馆夜宿项目《博物馆奇妙夜·运河谜踪》;浙江省自然博物院和宁波市博物院也根据馆内特展开设亲子夜宿,除了在博物馆内教小朋友们搭帐篷,还有手作活动和各项闯关游戏;全天候开放的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打造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更是成了市民们“饭后百步走”的新选择。
▲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开展夜间“那达慕”大会。图源 新华社
在有风君看来,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博物馆以更开放友好的姿态敞开怀抱,无时无刻等待着每一位观众走进它、拥抱它。
02
当然,“力倦神疲方止”。开足马力营业的博物馆,会面临不小的运营管理压力。人民网评论指出,一方面,博物馆应加强人流疏导,通过科学规划参观路线、设置明确的指示标识、增派工作人员引导等方式,避免人流拥堵和混乱;另一方面,加强安全管理,定期检查消防设施、监控设备等安全设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另外,也要加强游客教育,提醒游客遵守博物馆规定,尊重文物,保持安静,共同维护良好的参观环境。
淮安市博物馆陈永贤副馆长还在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表示,永久性取消“闭馆日”后,馆方也相应调整了设备维护和文物保护的工作时间。而如何把握好“开放”与“保护”等相关工作的平衡,进一步做好各项资源的调配工作,成了博物馆需要面临的难题。
值得欣喜的是,数字技术的革新让我们看到了“人休馆不休”成为可能。在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元宇宙”虚拟技术被最大程度地展示,循环播放着往期的100多场经典展览,让馆藏的28万件展品实现数字化呈现;采用AI增强现实、多媒体动画、科学绘画、声音装置、体感互动游戏等多种展示手法,配套多元的研学活动,促进博物馆课程与科学课程的密切衔接。当然,在人员的轮班、文物展出环境的维护等方面,博物馆仍需花费更多的精力。
▲市民在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拍照。图源 新华社
从取消“闭馆日”到“24小时”开放,博物馆的“时间革命”不仅在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升级,更是折射出当前人们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延长开放”是工具,“满足需求”是导向,而达成人与文化的共鸣才是终极目标。博物馆,应是人们随时可抵达的精神家园。
(记者 林婧)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