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乐山下走出的女将军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2-18 07:27

□贾昭衡

重庆市郊,苍翠巍峨的歌乐山下,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校园里,几十年来,不仅产生过众多成绩卓著、闻名遐迩的专家,而且还走出过一位可亲可敬的女将军——原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李希楷。

2025年,蜡梅飘香时,曾多次采访李将军的笔者,照例给已92岁高龄的李将军打电话祝贺新年。放下手机,女将军许多往事不禁又浮上脑海……

1

超越医生职责的关爱

1932年,李希楷出生在江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0年夏,她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医大学。该校1954年迁到重庆,与第七军医大学合并,1975年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李希楷1955年毕业留校。

在绿色与白色交织的世界里,李希楷知道了希波克拉底,知道了扁鹊、华佗……这些医圣的思想,在她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对身陷困境的普通人,她的关爱常常超出了一名医生的职责。

1949年入伍的老兵范广信,因肺结核久治不愈,肺部已大部纤维化。他没有成家,也没有亲人前来探望,脾气变得古怪孤僻,稍不顺心,就和医生、护士大吵一通。可李希楷接手后,查房时总是笑容可掬,竟使范广信也变得温顺起来。范广信有时自己想做饭菜,需要小电炉。没多久,李希楷便把一个精巧的小电炉送到了他的病房。范广信想吃泡菜,很快李希楷就从家里端来一碗。好几次,李希楷家里包了饺子或炖肉汤,也会给范广信盛上一大碗,热气腾腾地送到病房。此类的关爱一直持续到范广信出院回老家休养。

重庆原112厂电焊工候桂华,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经李希楷精心诊治,她的生命之帆终于驶出了死亡之海。忙碌中的李希楷,抽空给112厂职工医院何院长打了一个电话,请他到新桥医院来一趟。何院长赶到后,她详细介绍了小候的病情,随后恳切地说:“小候这种病,已不适合高空作业了,能否给小候调换一个合适的工作?拜托了!”后来,候桂华被安排到了工作相对轻松的图书馆。

某厂幼儿园年轻的临时工何敏,丈夫不幸得肺癌去世,带着一个儿子的她也得了风湿性心脏病。孤儿寡母,做大手术哪去找这么一大笔钱。见小何成天愁容满面,李希楷多次打电话找对方的厂职工医院院长,动情地说:“小何毕竟为厂里服务了这么多年,现在遇到这么大的不幸,希望厂里能给予照顾,为她支付手术费用。哪怕支持一部分,也算是厂里的一点儿心意。”最终,厂里破例决定,为何敏支付全部手术费用。得知消息,何敏禁不住泪花闪闪,为这个充满温情的社会,也为李希楷医生那颗博大的爱心而感动。

牢记医生职责的李希楷,常常关注那些重病人,回家以后会不会出什么意外、调养得是否合适?因此,开会出差,她的行李中总装着一副听诊器。抽空便走街串巷,找到常牵挂的那些病人,用小小的听诊器,为昨天的挚爱续上一缕新的温情。甚至,后来她当了副校长,仍保持着这个习惯。

正因如此,“文革”之前,李希楷便被三医大树为医疗标兵,三次荣立三等功。

2

“我从来没有乌纱帽的包袱”

1983年6月,正担任心血管内科主任的李希楷没想到,她被提拔为新桥医院院长。

上任伊始,总后勤部就发来通知:各大军区总医院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立即进行全面整顿。李希楷庆幸这来得十分及时的东风,“文革”将医院刚建立起来的运行机制冲得七零八落,是需要进行各方面的规范化管理了。此时,李希楷的家在几里外的西南医院。她随口给爱人汪坤镕打了个招呼,此后半年多时间便一人吃住在了医院,全力投入整顿工作。

新桥医院地盘宽阔,有些地段没装路灯。深夜回宿舍,她特意准备了两个大小电筒。晚上在中心区忙碌用小电筒就行。如果去偏僻的科室或上梯下坎,那只大电筒就派上了用场。她天天泡在科室,常常到了饭堂才发现已经关门收摊,于是又不声不响地回到宿舍,点起煤油炉子煮上一碗面条。

看着院长及其一班人这股劲头,医院上上下下谁还敢放松,于是,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常规化的目标,渐渐落到了实处。像一艘经过彻底检修的战舰,新桥医院以崭新的风姿,跃进了正规化建设的航道。经总部严格验收,新桥医院在全军拿了个总分第一。

1986年,李希楷又被提拔到了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的岗位。1988年9月,一枚金色的少将军衔,闪耀在她的肩头。

站在更高的位置,她仍像一株翠绿的楠竹,不管长得多高多快,都牢牢地把生命的根扎在基层这片沃土中。她跑遍全校一百多个科室了解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趁夜深人静时,突然出现在急诊室或病房,检查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

履行职责,她常常面临一片片令人生畏的“雷区”。

医院资历很深的A教授一次手术失误,导致患者双下肢瘫痪,患者家属多次向上级机关写信申诉。细算起来,当时全校大大小小的医疗问题已有十几起。那段时间,负责医疗工作的李希楷心情格外沉重:这些问题要不要处理?大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尤其是这位A教授,当年与她一起考上军医大学,两家几十年来的友谊源远流长。“为友谊而丧失原则,会使友谊蒙上一层灰”,深思后的李希楷,果敢斩断丝丝缕缕的顾虑,郑重地向学校党委建议,成立学校和医院两级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了十起医疗事故,A教授那一起,也被鉴定了较高的事故等级。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有人背后骂娘,有人当面给李希楷难堪。她在路上碰到A教授夫妇主动打招呼,可对方狠狠地盯了她一眼,随即气愤地走了。此后,两家延续了几十年的友谊,到此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但此后,各附属医院的医疗事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又使李希楷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李希楷坚持原则唱黑脸,她当然清楚这样做的后果,她曾对笔者坦言:“我这个人,从来就没有乌纱帽的包袱。乌纱帽随时都放在桌子上,什么时候拿走都可以。不过,既然现在让我管这些事儿,我就得尽力把事情管好。”

3

她拥有无欲则刚的底气

1987年秋,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工作的大女儿汪溥,兴冲冲回来央求妈妈:“学校有一批公费出国进修的名额,其中也有我。可最近对高干子女出国严格把关,学校知道你是副军级干部,就把我给卡住了。求你到学校去一趟,给我们领导好好说一下。”

那一刻,李希楷心底涌起一种深深的歉疚。对两个女儿,这么多年自己确实为她们做得太少了。“文革”中,她和爱人被同时安排去外地带学生实习,到农场参加劳动,10岁的汪溥和6岁的小女儿汪海独自在家。每天放学后,汪溥去菜市场买菜,回家便忙着烧火做饭。后来,两个女儿参加高考、中考,成绩离军医大学的要求有一点儿差距,知道原则性很强的妈妈绝不会去通融,最终一个考进了四川外语学院,一个考进了吉林省铁路学校。

眼下,身为副校长的李希楷,去打个招呼并不是难事,但几十年来凝结成的人生信条,使得李希楷坦诚地开导女儿:“你想出国深造我不反对,可妈妈这种身份去跟学校打招呼不合适。如果你在学校表现好,即使这次出不去,以后学校自然还会安排你出去的。”最终,汪溥出国的事情吹了。女儿心里憋着一口气,最后靠自己的表现,再次争取到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小女儿毕业后分在成都铁路局工作,每次到渝离渝,都是乘坐公共汽车,母亲从没有派车接送。无欲则刚,这就是李希楷坚持原则的底气。

1992年,李希楷退休了,仍像普通医生那样,坚持去门诊坐诊,直到身体不再允许。

在人生舞台上,李希楷的每一个角色,都用一颗博大的爱心,一腔如火的激情,弹奏出了一部部迷人的乐章。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 新重庆-重庆晨报  
编辑: 朱小乔   主编:马京川      审核: 李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