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神话”,给消费供给侧提了个什么醒?
2025-02-17 09:32
蛇年新春,原创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闹“嗨”了全球电影市场:首部百亿元票房的国产影片、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前二、即将跻身全球影史票房TOP10……
票房还在刷新票房,神话还在创造“神话”。不断攀升的数据,改写了2024年中国电影票房规模相对收窄的趋势,也让此前有关电影市场“寒冬来临”“消费萎缩”的担忧不攻自破。
哪吒“神话”,再次验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市场规律——好的内容,永远不缺观众。电影市场所谓的“寒冬”“萎缩”,其实质,不是观众不愿意走进影院,而是缺少被打动的好内容。
小哪吒的“风火轮”,不断刷新电影票房纪录,动能究竟何在?人们对消费不足的担忧,为何在哪吒“神话”面前,成了“杞人忧天”式的多余?放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大背景下观察“哪吒现象”,会给我们哪些启示?
与传统神话中的哪吒不同,电影“哪吒”讲述了一个“熊孩子”成长蜕变的故事,除保持经典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大闹天宫》中的部分人物关系外,哪吒的身世、特征、性格等都进行了创新设计,更符合今天观众的口味,也更容易引发共情共鸣。
从市场反应看,新“哪吒”在“供给侧”的创新是成功的。哪吒的“烟熏妆”、小动作,乃至口中的打油诗,很快造就了海量青少年“铁粉”。而影片中父子、母子、师徒、兄弟等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叙述,则收获了大量成年人的情感。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影院内摆放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哪吒再造“神话”,还源于团队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和极致追求。数据显示,“哪吒2”市场化的制作团队达4000多人,投入超5亿元;全片2400多个镜头中,特效镜头达1900余个,占比近80%,有的特效镜头打磨长达3年。被观众津津乐道的玉虚宫、陈塘关等,场景刻画精细如发,极大提升了影片视觉观感。
编导人员主动对接观众差异需求、创作团队研判细分消费情感、技术人员借助新技术新手段赋能……正是这样优秀的供给侧“神级”产品,数以亿计的观众,才从大年团聚的餐桌边、从海量信息的手机前,主动掏钱走进影院观影,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关于哪吒的“票房神话”。
关于中国电影市场,在这个春节档之前,也有一些人还在存疑观望。“哪吒”交出的超百亿元票房答卷,让这种存疑和观望很快烟消云散。
根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目前,“哪吒2”在三四线城市的票房,占到了全国总量的近六成。这意味着不仅在一二线经济文化发达城市,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县域的消费潜能,也在优质供给的刺激下,正在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很多平时不进影院、只刷手机短视频的观众,在“哪吒”口碑和亲朋好友的影响下,相继走进影院。哪吒的“票房神话”,不是从别的影片那里“挤占”来的,而是真正从供给侧出发,用优质内容“创新”出来的。
▲这是2月1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一商场拍摄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巨幅海报。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
供给满足需求,更引导需求、创新需求。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今天,从影视文创等精神供给,到家电汽车等物质产品,普通群众的大部分刚性需求已基本解决,需求正从刚性向改善转型升级。
如何改善消费,改善什么消费,就需要以更优质的供给,创新消费场景、提振消费意愿、提升消费层级。如果没有供给侧的改善升级,消费侧的改善升级,就容易成为无本之木,没有人愿意为一个没有质的提升的产品买单。
“哪吒”逆势飞升,展现了一个电影市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样本。
电影院全天排期放映、全家出动,甚至“二刷”“三刷”、相关衍生品预售秒空、社交平台百万量级的二次创作……这些消费盛况说明,很多领域的“消费低迷”,优质供给不足是重要原因,没有因应消费升级的新需求,提供消费者乐于买单的新供给。
▲2月14日晚,在北京市海淀区的UME国际影城(华星店),家长带着孩子挑选电影纪念品。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只有供给侧升级,制造出更好用的汽车、家电、智能家居,拍摄出更好看的电影电视,生产出更好玩的文创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消费新需求,起到拉动消费升级的作用。
今年的地方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针对促进消费、释放活力提出建议,其中供给侧“提质升级”是一个焦点。以更优质供给拉动新消费,培育壮大消费“新”力量,成为今年多地政府扩内需、促消费的重点。
“哪吒”还在继续创造“神话”,也给更多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启示借鉴,这或许比票房的意义更大。
记者:令伟家、朱斯哲、许晓青、梁建强
题图设计:潘红宇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