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门可罗雀 有的水泄不通 高校研学游何以“冷热不均”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2-13 22:06

寒假中,北京高校成为家长和孩子研学游的热门目的地。面对一年两次的集中流量,不少学校犯了难,希望能够“降降温”;有些学校则希望多吸引一些客流,让开放的校园资源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寒假北大开放校园,前来参观的很多都是中小学生。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寒假照常开放,吸引众多参观者。

火热

清华北大预约名额“秒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常年稳居校园研学热门目的地榜单前列。尽管已进入寒假尾声,参观仍十分火爆。春节假期后的开放日上午,记者在清华西门看到,预约游客专用入口处不断有游客进入。此外,该校还为没预约的游客专门设置了校门打卡拍照点位和排队路线,尽管天气十分寒冷,与校门合影的游客还是排成长队,把校门堵得水泄不通。

隔壁的北大参观同样火热。东侧门刷卡闸机处,围栏隔出一条条入校通道,一侧的公告栏张贴着参观须知和预约二维码,保安人员不断提醒着排队的游客,“参观需要出示预约凭证,从东侧门入校……”

幸运拿到“入场券”的游客,多是提前蹲点抢来的名额。来自湖南的大学生曾晓琪和4个舍友人手一码,顺利地走进了北大这座“最高学府”,“提前一星期蹲点抢的。就像抢演唱会门票一样,需要手速和技巧。”

保安人员介绍,没有抢到名额的游客可以勤刷着点网上预约系统,把握住有人取消预约或者少量放票的时机,但这种方法只能看运气。为了打击“黄牛”贩票,清华在预约的基础上专设了抽签的名额,让更多游客有机会入校参观。

两校参观预约小程序均显示,2月12日及此后的5天为目前已开放预约的时段,参观名额已全部约满。

清静

多数高校游客寥寥无几

和清华、北大的火热参观场景不同,进入寒假,北京大部分高校进入了“休整期”——记者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看到,除了留校师生,游客寥寥无几。中国农业大学一位保安表示,上学期的每个周末,都有大约100名入校参观农大昆虫博物馆的家长和学生,“寒假期间博物馆不开放,游客明显少了。”

人民大学拥有求是石、百家廊、一勺池等特色鲜明的校园景观。2024年1月1日起,该校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这意味着校外人员无需申请审核,提前24小时登记就能入校参观。记者2025年2月10日登录该校入校系统看到,包含10日及此后的6天,都显示“可登记”。

记者梳理发现,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多所北京高校也已面向社会开放校园,游客无需预约,通过登记、刷身份证等形式便能入校参观。

▲小观众兴致勃勃地参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文创商店。

遗憾

博物馆跟着高校“放寒假”

清华、北大一票难求,部分高校却很清静,原因何在?

记者调查发现,各高校的校园资源开放程度不一。作为博物馆之城,北京的备案博物馆总数已经超过240家。其中,很多特色博物馆坐落在各大高校里。记者梳理了10家特色鲜明的高校博物馆发现,超半数博物馆随师生一同“放寒假”了。

除春节假期外,仅有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物馆在寒假期间照常开放,人民大学博物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均闭门谢客。

昆虫爱好者吴先生是农大昆虫博物馆的资深观众,每次博物馆推出新的特展,他都会抽空去逛逛,“孩子放寒假了,也想带他去博物馆感受自然科学的奥秘。但通过公众号看到了寒假闭馆的信息,挺遗憾的。”

类似跟着学校一起“放寒假”的现象,还体现在图书馆、校史馆、体育场馆等校园资源上。

对此,有学校表示,因为资金、人员、设备不足等问题,以及担心影响校园安全、环境保护等原因,假期开放校园资源面临不少难处。农大昆虫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说,目前博物馆主要由本校师生负责管理运营,师生一放假,博物馆只能关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馆长、北京市高校博物馆联盟秘书长施光海表示,和社会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空间和接待能力都尚显不足。“高校博物馆展览面积大部分不足3000平方米,且属于公用楼宇的某个部分,没有专业展厅、库房、教育和公共服务区域。”他以地大博物馆为例,面积约2400平方米,空间只够展出4000多件馆藏品,但地大博物馆馆藏的标本就有5万多件,“此外,由于人手、资金等不足,地大博物馆一次接待超过100人就有压力。”

圈粉

丰富活动保障“游有所获”

面对不断升温的研学游,不少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通过组织志愿讲解、学习活动,推出参观路线等,让游客参观“游有所获”。

寒假期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办的中小学生人工智能探究性学习科学营里,近百名学生“走近”最原汁原味的AI(人工智能)科技。课堂上,该校人工智能学院教授等领域专家向学生深入浅出地分享大模型、数据分析、具身智能、脑机接口、元宇宙等前沿AI知识,还有人工智能前沿企业负责人带来一线动态,帮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营设置了大量互动体验环节,学生能亲自操作脑机电信号采集设备,感受大脑信号的奥秘,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之处。

本次科学营还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研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张洁和孩子一同完成了人工智能编程机器人的组装。“虽然只是组装,但孩子亲眼看到了传感器、电路板、主控板等课堂上讲过的智能机器人基本结构。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孩子特别感兴趣。”张洁说,这次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学之旅,激发了孩子探索科学的兴趣。

留校学生热衷当讲解员

北京大学寒假面向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等社会团体推出了研学导览项目。该校设计了多条定制化路线,并安排志愿者全程讲解,游客不仅能打卡未名湖、博雅塔等经典地标,还能走进北大医学部实验室等,进行沉浸式体验。清华大学寒假也推出了“暖冬同行”校园志愿讲解活动,规划4条精品游览路线和6条红色讲解路线,途经二校门、大礼堂、清华学堂等,为入校参观者讲解校园风物、讲述清华故事,打造校园“实景课堂”。

一批留校学生走上志愿讲解员的岗位,向游客讲述最接地气的校园历史和文化。这个假期,北大信息管理系大四学生税远志的留校生活丰富而忙碌。作为该校研学导览项目的工作人员,他不仅参与了学生讲解员的招募、培训工作,自己也成为一名“带团”的导览志愿者。税远志说,为了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短暂的研学游中有所收获,他还琢磨出一些讲解技巧。

高校研学游不能“只游不学”“走马观花”,这一观点老生常谈。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只有少数高校推出过参观研学相关的服务。已经开放的高校中,多数并未向游客提供导览、讲解、餐饮等服务,如果没有认识的校内“熟人”,参观只能变成闲逛。

利用寒假,高一学生谭健在姐姐的带领下,打卡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是姐姐的母校,也是我的梦校。我们从环境优美的荷花池、晨读园,走到镌刻着55种语言的网红墙,还品尝了食堂的美食。”他直言,如果不认识校内师生或者校友,真不知道该怎么逛。

观点

校园开放不应只是一种姿态

开放校园,是让社会大众直接感受大学文化魅力的最好机会。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随着高校开放范围越来越大,利用假期开展研学成为家长和学生的热门选择,但是学校人员配置和管理服务能力,却没有及时跟上,让研学“变了味”。他认为,“开放”不应该只是一种姿态,更应该有完善的预案、有序的组织。

学校要做好校园开放的工作,让访客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校园。“比如,一些大学会组织义务讲解员,往往都是大学生,可以通过他们去介绍这所大学的历史和成就。”马亮说。

大学校园毕竟不是旅游景点,公众参观学校不应仅仅为了拍照打卡。马亮说,对于家长而言,可以带着孩子到大学的博物馆、文史馆等参观和学习,深入地了解、认识一所大学,感受高校的人文气息和文化魅力。(记者 何蕊)

来源: 北京晚报  
编辑: 贺子桓   主编:马京川      审核: 李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