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发现会捕食蟾蜍“炼毒”的蛇,受威胁时颈部腺体释放毒液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2-11 11:15

近日,云南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凤庆管护分局在开展自然保护区巡护工作中,意外偶遇一条脖子泛红的蛇。后经鉴定,该蛇名为虎斑颈槽蛇。

虎斑颈槽蛇(拉丁学名:Rhabdophis tigrinus),是水游蛇科颈槽蛇属的一种毒蛇,也称虎斑游蛇、鸡冠蛇、红脖游蛇等,是中等体型的“无管、无沟后毒牙”类毒蛇。主要分布于我国大部、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虎斑颈槽蛇对栖息环境的适应范围较广,其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带,尤其偏好有水草之处或农田、水沟、池塘等多蛙、蟾蜍的地方;以无尾两栖动物和鼠、鱼、鸟类为食。

▲虎斑颈槽蛇也称虎斑游蛇、鸡冠蛇、红脖游蛇等,是中等体型的“无管、无沟后毒牙”类毒蛇。本文图片 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凤庆管护分局 供图

虎斑颈槽蛇曾被广泛认为是无毒或微毒的蛇类,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虎斑颈槽蛇的毒液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对人类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虽然虎斑颈槽蛇拥有毒腺,但其毒液主要通过颈部的腺体在受到威胁时释放,而不是通过咬伤传递给猎物或敌人。

据介绍,虎斑颈槽蛇的毒液来源非常奇特,它可能是极其少数甚至唯一一种不仅仅自己会分泌毒液,还会利用捕食蟾蜍“炼毒”的蛇类,犹如“吸星大法”般随着猎食蟾蜍量的增加,在颈部毒腺储存的毒液也越来越多。

虎斑颈槽蛇拥有毒腺,但毒液主要通过颈部的腺体在受到威胁时释放。

目前,虎斑颈槽蛇已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温馨提醒:随着近期气温的回升,蛇类活动也越发频繁,群众如非必要请勿擅自进山,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外出时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做到“打草惊蛇”,发现蛇类不要捕捉和自行处理,要及时报警或向专业人士求助,如不慎被蛇咬伤,一定要弄清蛇类,当场采取急救措施后尽快就医处理。对于因野生动物肇事导致的人员伤亡、牲畜及农作物受损等财产损失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好证据留存,及时向当地林草部门申请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

记者 熊强

来源: 澎湃新闻  
编辑: 田韵沁   主编:马京川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