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后”竟然开始痛风了?“老年病”年轻化不容忽视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2-11 10:54

假期刚过,经历“胡吃海塞”的快乐后,可能你的尿酸值也在悄悄飙升。值得注意的是,高尿酸早已不是中老年男性的“专利”,越来越多的“10后”,也开始被“盯”上。

据潮新闻此前报道,杭州14岁的初中生小木(化名),在一次吃完火锅后,大脚趾突然剧烈疼痛到无法走路,吃了止疼药也止不住,被父母用轮椅推到医院,被诊断为“痛风”。

2021年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痛风人群约为1500万人,高尿酸血症患者接近 1.8 亿,其中近60%为18-35岁年轻人。高尿酸为何越来越年轻化?2月10日,多位医生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痛风=高尿酸?

尿酸高便会痛风发作,是否关节疼痛仿佛已经成为判断尿酸高的共识。从医学角度来看究竟如何?

来自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肾脏内科主治医师敖广宇解释道:“高尿酸和痛风,是两个概念。高尿酸主要指的是一种状态,即血液中尿酸水平的异常增高。这种增高可能由于代谢紊乱、嘌呤代谢异常、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等因素引起。而痛风则是因为尿酸盐沉积在关节腔或其他组织中,引发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常表现为关节疼痛。”简而言之,高尿酸是痛风的上游状态,痛风则是高尿酸可能导致的下游疾病。

并不是所有高尿酸血症患者都会发展为痛风,但是尿酸水平越高,发展成痛风的风险就越高。“尿酸的正常范围因年龄和性别而异。男性一般在420μmol/L以内,女性则在360μmol/L左右。在临床上,诊断高尿酸血症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尿酸浓度。”敖广宇补充道。

越来越“年轻”的痛风

近年来,被痛风找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高尿酸已和传统“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并驾齐驱,成为新“四高”。

在敖广宇看来,痛风年轻化的诱因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肥胖等因素相关:“年轻人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可能造成高尿酸,比如高嘌呤饮食、高盐、高糖饮料、预制菜中的食品添加剂以及酒精摄入等都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工作时间长导致的久坐、缺乏运动,以及过度熬夜、应酬、暴饮暴食等生活节律紊乱也会影响。同时,肥胖人群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较高,遗传性因素也会造成影响。”敖广宇说。

高尿酸年轻化的背后,饮食因素占据了重要地位。酒精、果糖、海鲜和红肉是最可能导致高尿酸及痛风的食物。果糖不止在果汁里,比如最常见的可乐、雪碧等将高果糖玉米糖浆列为成分的饮料,含糖量中平均超过六成都是果糖。此外,含糖糕点中也存在不少果糖。年轻人对含糖饮料的依赖尤其值得警惕。一项针对大学新生的调查发现,每周吃含糖糕点四次及以上的18岁大学生,与不吃或几乎不吃含糖糕点的同龄人相比,前者高尿酸发生风险是后者1.522倍。

情绪压力也是诱因

有研究表明,高尿酸年轻化的背后,还与心理压力相关。

对此,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谭翠霞表示:“情绪压力会导致人们出现暴饮暴食等不健康行为,从而进一步加剧高尿酸的问题。虽然情绪压力本身不直接产生尿酸,但它通过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间接地导致了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谭翠霞直言,在门诊中也会出现10多岁的孩子,因为小升初或者初升高来医院做体检,结果检查结果显示血尿酸高。她强调,高尿酸对年轻人的身体影响不容忽视。长期高尿酸会影响关节、肾脏损害及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因此,对于高尿酸的年轻患者,应该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

在谈到如何降低血尿酸水平时,谭翠霞给出了以下建议:“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多饮水、增加蔬菜摄入、控制肉食量、坚持运动等;其次,要注意饮食控制,避免摄入过多高嘌呤、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最后,如果血尿酸水平持续偏高,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如果怀疑自己患有高尿酸血症,可以前往内分泌科进行检查和确诊。”

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 周卓玥

原标题:“10后”竟然开始痛风了?“老年病”年轻化不容忽视

来源: 封面新闻  
编辑: 唐文培   主编:马京川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