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要让塑料吸管回归,美学者:99%美国西海岸海鲜微塑料超标,垃圾或重回人类体内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2-08 14:33

“纸吸管完全没有用,我们要回归塑料时代!”当地时间2月8日,爱喝可乐的特朗普在个人社媒账号上表示,他将签署行政命令,废弃拜登政府时期推行纸吸管的做法。

尽管相关细节尚不明确,但特朗普的表态在美国社会引发轩然大波。从2011年起,美国舆论开始大规模关注塑料污染问题,在多个地方开始立法管理之后,拜登执政时终于将淘汰一次性塑料产品的目标提升到联邦政府规划的高度。如今这一切努力都将会被特朗普逆转,而他在2020年的竞选期间就向支持者承诺,将重新回归塑料吸管。

此外,《毒理学前沿》杂志近日发表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团队的一篇论文,抽样调查显示,来自美国西海岸的海鲜产品中有99%都出现微塑料含量超标现象。

拜登执政时期推行纸吸管

特朗普如今将让塑料吸管回归

白宫新闻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拒绝对特朗普的发言做出回应,目前也尚不清楚特朗普即将签署的行政命令将包含哪些具体措施。不过,特朗普早在2020年竞选期间就大力提倡使用塑料吸管。他的官方网站号召支持者“与特朗普一起抵制纸吸管”,并且以10美元的高价出售15根塑料吸管组合,包装上印有特朗普的头像。

美国海洋教育协会专家拉文德教授表示,“作为美国人,我们天生就反感禁令,讨厌政府告诉我们不可以做什么,而特朗普完美地利用了大众心理,来推行他的反环保主义措施”。不过保守派智库“竞争企业研究所”能源与环境部门主管达伦则赞同特朗普的决定,“拜登政府给消费者施加了太多的限制,我们开什么车、穿什么衣服,乃至我们怎样喝最喜欢的饮料,特朗普拿纸吸管开刀是正确的决定”。

有媒体盘点称,美国社会第一次对塑料污染问题感到震惊是在2011年。当时一名9岁儿童在海边度假时,拍下海龟大面积死亡的震撼画面,其中工作人员从海龟的身体里取出塑料污染物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很多好莱坞明星在网上发起了“停止用吸管”的社会运动。2018年,西雅图成为美国第一个立法禁止塑料吸管的地方当局,此后多个州和城市纷纷跟进。到了拜登执政时期,白宫的正式目标是在联邦政府范围内逐步淘汰一次性塑料(包括吸管);到2027年,政府食品服务、活动聚会中将停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到2035年,所有联邦政府活动将停止使用一次性塑料。

由于美国联邦政府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采购买家,拜登政府希望此举能够产生连锁反应,推动美国社会减少一次性塑料的生产和消耗。

美学者发现西海岸海鲜微塑料超标

担忧通过食物循环进入人体

俄勒冈州立大学渔业、野生动物和保护科学系于2024年12月在美国西海岸地区采集了近200个商业海鲜样本,经检测发现只有2个样本不含微塑料成分,而在99%的样本中发现近2000种不同类型的微塑料成分,含量相当惊人。为了保证取样的多样性,团队成员不仅在超市和水产市场上采买海鲜,还在渔船上第一时间向渔民购买刚刚捕获的新鲜鱼获。

研究发现,微塑料浓度最高的是粉红虾,在渔船上购买的粉红虾样本中,平均每克细胞组织就含有10.7个微塑料颗粒,在超市购买的粉红虾同样也受到严重的塑料污染。俄勒冈州立大学副教授苏珊娜·布兰德认为,这是因为像粉红虾这样体型较小的鱼类以浮游生物为生,他们更容易误食塑料成分废弃物。

研究团队发现,水瓶、食物容器、保鲜薄膜等物体中的塑料成分是海洋中主要的塑料污染来源,衣物纤维、地毯、轮胎以及部分室内装饰用品中所含的塑料成分也相当惊人。由于海洋中塑料污染已经相当严重,即使体型较大的鲑鱼、大马哈鱼体内也含有一定的微塑料成分。

苏珊娜担忧地表示:“我们向海洋倾倒的垃圾,最终会通过餐桌回到我们体内。微塑料可以从肠道转移到肝脏、肾脏里,被吸收后的塑料废物可能引发心脏病、痴呆症和几种类型的癌症。”(记者 郑直

相关阅读>>>

新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中的微塑料越来越多

来源: 红星新闻  
编辑: 贺子桓   主编:康延芳      审核: 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