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为祖国“深潜”——追思中国核潜艇先驱黄旭华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2-08 06:48

▲这是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二十日,黄旭华在办公室内与同事交谈。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带着一生的奉献、无限的赤诚,黄旭华,那个为祖国“深潜”一辈子的人,走了。

2025年2月7日上午,一则令人悲痛的消息迅速传遍全网。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是我们自己干出来的”

2020年1月10日,年逾九旬的黄旭华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

此前,少有人知晓他的名字。作为共和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远离家乡、隐姓埋名,踏上艰辛求索路。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面对外国的技术封锁,毛泽东同志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国外保密控制极严,要从浩瀚无边的报纸杂志和论文资料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犹如大海捞针。难得找到的,又是零零碎碎,真假难分。黄旭华要求科技人员随身带上“三面镜子”,用“放大镜”扩大视野;用“显微镜”摸清实质;用“照妖镜”弃假存真。

彼时,科研手段和试验设备不是空白就是待建。哪儿有今日一秒上亿次的计算机,只有算盘和计算尺。

几千吨排水量的核潜艇的重量重心值,牵涉到数万台件的设备、仪器,几十公里长的管道、电缆和上千吨的钢材材料。成千上万的数据,都是用算盘和计算尺,一个一个算出来,加以集成,再不断调整配重,每一次调整,都得从头再来。

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白天黑夜加班加点;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算出了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边角余料都要过磅称重……

“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

那座荒岛和那群隐姓埋名的人彻底改写了世界核潜艇的历史——中国核潜艇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进入战斗序列。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是我们自己干出来的。”多年之后,黄旭华的云淡风轻,浓缩了所有。

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为数不多的访谈中,黄旭华的这段话格外令人印象深刻。他这一生,时刻准备着为国牺牲。

1988年初,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但凡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不严,都可能面临艇毁人亡的结局。

黄旭华决定,亲自随艇下潜!“我们要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把试验数据完整地拿回来!”

极限深度,成功了!黄旭华欣然题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痴”,是为了科学;“志”,是为了祖国。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小镇,排行老三。他的父母在当地行医,颇具声望。

小学毕业时,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黄旭华为了求学翻山越岭,步行整整四天,才找到为了躲避日寇而搬迁的中学。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在炮火与动荡中长大的黄旭华,太渴盼祖国的强大。

这个曾经想要学医的青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他立下誓言:“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

岁月见证。离家投身核潜艇事业时,黄旭华才三十出头,再见亲人,他已满头白发。

“家人不知道我在外做什么,父亲去世我也没有回去……”

总有人问黄旭华,忠孝不能两全,你是怎样理解的?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无怨无悔的使命背后,有一生难解的乡愁,更有超越凡俗的追求。

“有一种人生,深潜无声,却震耳欲聋”

很多曾经向黄旭华请教、受他指点的科研人员都感叹:黄老仿佛永不知疲倦,只要国家需要,他就会全力以赴。

讣告消息发出后,黄旭华生前所在的第七一九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沉浸在悲痛中。

他们记得,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老所长”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时说的:共和国勋章的光荣,属于核潜艇战线的每一员!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有多少人,能够“择一事,终一生”?又有多少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为国铸剑,黄老一路走好!”

“致敬,这些人帮我们每个人直起了腰!”

“向赤子之心不变的您致敬。”

“有一种人生,深潜无声,却震耳欲聋。”

……

无数网民跟帖致敬,寄托哀思。

此刻,他如闪耀的星辰,隐入深海。

碧波之下,忠魂永驻,护山河无恙。

(据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记者 陈芳 吴晶 张泉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唐文培   主编:马京川      审核: 何祥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