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首次发现无爪蜉!“寄蜉蝣于天地”,新物种取名“苏轼”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1-27 14:18

▲图为苏轼无爪蜉稚虫。

1月27日,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在其官微公布了“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全部候选名单。记者注意到,一种名为“苏轼无爪蜉”的新物种入围。

元丰五年(1082年),苏东坡在游览长江北段的赤壁矶后写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千古绝句。南京师范大学蜉蝣目课题组成员郑徐弘毅告诉记者,千年之后的2024年,一个全新的蜉蝣物种在长江北段的波涛之下被发现。为了纪念这场跨越千年的缘分,该蜉蝣物种被命名为“苏轼无爪蜉”。

据了解,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二个无爪蜉物种,也是长江流域首次发现无爪蜉物种。

▲图为苏轼无爪蜉稚虫。

2024年度十大昆虫新物种 有个候选者叫“苏轼”

此前,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发布《“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稿件征集活动邀请信》,向全国的昆虫分类学工作者征集2024年在我国发现的昆虫新物种,并根据物种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地理分布、保护价值等指标,评选“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

该活动由该专委会主办,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国家动物博物馆等机构协办。评审将分格式审核、公众投票、专委投票和学术顾问核定等四个环节,根据活动安排,从1月28日起,将组织群众和专委会进行投票,最终选出“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该评选将于元宵节(2月12日)公布结果。

根据公布的资料,苏轼无爪蜉的发表人为南京师范大学蜉蝣目课题组郑徐弘毅,发现地点为长江北段(湖南省、湖北省)。

元丰五年(1082年),苏东坡在游览长江北段的赤壁矶后写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千古绝句。千年之后的2024年,一个全新的蜉蝣物种在长江北段的波涛之下被发现。为了纪念这场跨越千年的缘分,该蜉蝣物种被命名为“苏轼无爪蜉”。

▲图为苏轼无爪蜉雌亚成虫。

长江流域首次发现 成虫寿命只有几小时

1月26日,记者联系上郑徐弘毅。“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二个无爪蜉物种,也是长江流域首次发现无爪蜉物种。”据他介绍,苏轼无爪蜉的稚虫深居于河底极细腻的泥沙中。它们的身体呈圆筒状,看起来像一只小鼹鼠;三对足高度特化,末端没有爪,这样的足不具备爬行能力,却让它们能高效地穿行于泥沙之中。这样的生活习性在蜉蝣中并不多见。

“苏轼无爪蜉的成虫非常娇弱,足和翅都很柔软。成虫的寿命可能只有几个小时,它们于凌晨羽化,只需要在江面扑棱几下,在日出之前就能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郑徐弘毅介绍,由于栖息于河底的淤泥中,苏轼无爪蜉能够适应浑浊、缺氧的环境,但这也让采集它们变得非常困难。课题组成员在长江边过滤了数天的泥沙,终于获得了宝贵的稚虫样本,随后在实验室中饲养了3个多月才得到了成虫。

“作为底栖动物,各种蜉蝣的稚虫能取食水中的微生物与小颗粒,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水体,也为各种鱼类、甲壳类动物提供了饵料,在淡水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飞向天空的蜉蝣成虫,也为许多鸟类提供了食物。”郑徐弘毅说,“成千上万的蜉蝣在几天时间里集中羽化、婚飞,像雪花一般铺满河面,之后又迅速归于沉寂的景象,也是河流上的奇观。也许当年的苏东坡真的在长江上曾见过这样的恢宏场面,才发出了‘蜉蝣于天地’的感慨。”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不仅孕育了沿途灿烂的文化,更是无数野生动物的家园。苏轼无爪蜉在长江首度发现,不仅在昆虫学上有着重要意义,也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第一大河所蕴含的宝藏。”郑徐弘毅说。

▲图为苏轼无爪蜉雌亚成虫。

浪漫取名“苏轼” 大家一致同意

记者:无爪蜉蝣在全世界发现的大致情况是什么样的?

郑徐弘毅:全世界仅发现了9种无爪蜉蝣,包括苏轼无爪蜉蝣在内,中国仅发现了两种,“苏轼”是全国第二例无爪蜉蝣,第一例是在云南怒江发现的。

记者:苏轼无爪蜉这个命名,是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吗,以后全国或者甚至全球都统一叫这个名字吗?

郑徐弘毅:是的。它在国内首度被发现,以论文刊发确定。它的学名是Behningia sushii,中文正式名就是苏轼无爪蜉,一个物种只有一个学名,肯定是统一的。中文正式名相对随意一点,但是一般有人翻译过就会继续沿用,也是统一的。

记者:目前已知该物种生活在长江湖南湖北段以及汉江,它大概存活了多少年了?

郑徐弘毅:物种形成一般都是以万年为单位的,所谓的“新物种”,其实意思是“人类新发现的一个物种”,它一直都在那里,人类诞生之前就在了。昆虫的多样性很高,所以其实有大量的没有描述、研究过的物种。

记者:这个物种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发现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郑徐弘毅:无爪蜉科的形态非常奇特,它本身属于“穴居蜉蝣”,但其余的穴居蜉蝣的稚虫的身形修长,腹鳃位于体侧,上颚牙突发达。无爪蜉的身形圆圆滚滚,上颚也并不发达,背面观下完全被隐藏;头部具有两排奇异的“毛刷”,足高度特化,失去了所有的爪,很难分清哪里是腿、胫、跗节。这些特化是与它们的习性相对应的:无爪蜉的稚虫深居于极细腻的泥沙中,特化的足失去了爬行能力,却让它们高效地穿行于泥沙之中。

作为“母亲河”,长江是生态系统被研究了解相对深入的河流之一。在滚滚东流的江水里,除了白暨豚、江豚这些明星物种,鲟、鳤、鯮等大型鱼类,四大家鱼、绒螯蟹这些经济物种,还生活着众多寂寂无名的底栖动物们。在食物链底层、占据着巨大生物量的它们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可能也时刻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但我们对它们却往往所知甚少。多数的蜉蝣对水质有着较高的要求,经常被用作为“水质指示生物”。因此,该种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无爪蜉科物种的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学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我们研究、保护、利用长江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信息。

记者:这个物种据您研究大概数量种群有多少?

郑徐弘毅:难以估计,应该非常庞大。我们仅仅在岸边的一小片区域就有采集到不少,长江以及各大支流,从上游至中下游,所有有泥沙淤积的沙洲都有可能分布。

记者:当时把这个物种命名为苏轼时,大家的意见是什么样的?是怎么提出来的、怎么统一意见的?

郑徐弘毅:是我提出的,因为“蜉蝣”一词在大家的印象中,经常和《赤壁赋》中的那一句紧密联系。然而,如今在长江的中下游干流中,蜉蝣的物种极少,包括苏轼无爪蜉在内,大型的蜉蝣仅有两到三种。新种的发现地点又很接近文、武赤壁,我直接就联想到了。在生物学命名中,最常见的就是以物种特征、分布地点以及人名来命名。我觉得这样命名很有趣、浪漫,包括课题组组长周长发(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内,大家也都赞同。

记者:东坡先生《赤壁赋》中,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羽化而登仙”等内容,您觉得这是不是意味着当时他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郑徐弘毅:东坡先生长年在江上、山间活动,喜好自然美景。蜉蝣作为最常见的水生昆虫,而古代的水质环境又优于如今,古代的蜉蝣会比如今的分布多而广。因此我觉得毫无疑问他见到过。

记者:在寻找“苏轼”的过程中,您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最遗憾的是什么?

郑徐弘毅:最难忘的是第一次看到它的瞬间。2019年,武汉水生所的同志就给了我们一个线索,他们在用采泥器调查底栖生物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稚虫。之后就一直很想去找,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成行。2023年初,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去湖北监利段长江寻找。当时还蛮冷的,江滩还有积雪,捞了两整天,直到第二天的下午四点半仍然是一无所获。最后夕阳西下,我就直接放弃了,提完最后一网沙子,拿着抄网就向岸上走,到岸边时江水正好把网兜里的沙子过滤得差不多了。绝望的最后看了一眼网子,一个仅仅几毫米的低龄无爪蜉稚虫就在里面扭动着。印象特别深刻。

遗憾的是到现在也没有在野外见到它们的成虫。我们仅仅在岸边的一小片区域就有采集到不少稚虫,长江的每个拐弯、泥沙淤积处,宽度有数公里,种群数量难以想象。而且这一物种应该会在每年春夏之交的短短的几天内,在每天的凌晨集中羽化,景象一定铺天盖地、非常壮观。可惜到现在也没有见到。

(记者 李庆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 封面新闻  
编辑: 李振兵   主编:马京川      审核: 何祥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