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经济”火了!播客市场“声”财有道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1-08 11:57

从起床洗漱、吃早餐、通勤路上到运动锻炼、做家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耳朵“阅读”,靠“听”来获取信息,“耳朵经济”迅速升温,播客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态势尤其引人关注。有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文播客节目的数量较三年前增长6倍,原本小众的播客,正一步步走向大众眼前。

▲微博热搜话题#“耳朵经济”火了#

生活中的“有声”世界

播客,英文“podcast”,是一种以音频为主要载体的节目形式,涵盖音乐、有声书、广播剧、电台直播、知识付费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多元发展,播客正在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见多少王孙公子骑骏马,旗锣伞扇把佳人迎,身穿霞帔头戴凤,玉带一端有多多威风……”层次感十足又带着婉转腔调的女声在耳机里响起,娓娓道来的是山东吕剧《姐妹易嫁》的故事。音频,是“戏迷”济南市民靳女士日常生活的陪伴。

“跟短视频相比,音频可以让我边听边做家务。”靳女士告诉记者,刷短视频需要眼耳并用,且看多了眼睛疼,还会头昏脑胀,而音频,在手机上外放或者戴耳机,就能随时随地听。

据了解,播客已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尤其在起床、通勤、开车等场景中,播客的陪伴作用尤为明显。数据显示,2024年,起床时听播客的比例从之前的27.0%增长至37.9%,开车时从28.8%增长至33.9%,运动时从35.2%增长至49.5%。这种沉浸式的陪伴形成了深度链接,已成为了持久的习惯。

▲喜马拉雅APP首页推荐内容

“我已经听了有4000多个小时了,主要收听两类内容,一种是AI、科技前沿类的内容,另一种是陪伴感比较强的内容。”济南一位00后白领小佳和记者说,他从中学时期就开始接触播客,并养成了每天听播客的习惯,这几年的听书阵地一直都在APP。不管是在通勤路上、骑行运动途中,还是睡前,播客填补了他碎片化的时间。

根据喜马拉雅发布的《2024年播客行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目前播客收听人群以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为主,在职员工和学生是主力;在18岁-40岁的核心年龄段听众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超过八成;七成以上听众每天会收听半小时以上播客节目。

休闲放松、获取知识、情绪陪伴是人们选择博客的主要原因。当逐渐饱和的短视频媒介内容过度刺激用户疲惫的眼睛时,“解放双眼听播客”成为许多人调剂生活的首选。

“耳朵经济”市场潜力大

济南市民陈女士是某电台APP的忠实听众,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是他们家的年卡会员,会员价为238元/年,由于我想听的一部有声书需额外付费,又多支付了150元。上个月,我还购买了138元的茶道研习讲座套餐,这几年在平台上林林总总花了不下千数块钱。”

在“耳朵经济”的浪潮中,各大音频平台如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等迅速崛起,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报告》调研发现,目前中文播客商业化大致有三大路径:付费播客、播客广告、品牌播客。调研用户中,45.9%近一年里购买过付费播客节目。付费播客往往依靠节目质量、长期口碑和信任积累捕获愿意为之付费的用户。其中,基于付费内容,喜马拉雅一位播客主的总销售额已过百万元。

“播客的商业化,是听众主动对认知提升、技能获取、情感慰藉这几方面高价值内容进行消费。截至2024年11月,今年平台上收入过万的播客创作者已有近千人。”某音频平台的一位高级副总裁指出。

播客音频平台APP

除此之外,蜻蜓 FM等平台尝试推出付费订阅、打赏、付费专辑等模式,试图为内容创作者提供直接的收益渠道。

中文播客的头部平台小宇宙APP团队也表示,近几年已经陆续开拓了品牌营销、内容付费、听众赞赏等多条商业途径,促成平台上的价值贸易……越来越多的品牌和平台开始尝试营销新方式,逐步开拓出更多样化的商业合作路径。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有“耳朵经济”相关企业4万余家,三成以上公众有听书习惯,35.4%的用户选择付费订阅,预计2028年在线音频市场收入将增长至510亿元。

“播客不是快餐,它更像是深夜的小酒馆,又像是邻家的咖啡店,治愈且让我感到充实,长期陪伴在我每个日日夜夜。”一位昵称为“草莓啵啵泥”的听众网友在某音频平台留言表示。

有声阅读形式多样,AI生成灵活多变……种种创新“有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不仅丰富了用户的消费体验,还催生了智能时代“耳朵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相关产业链的繁荣发展。

视觉刺激过剩的时候,听觉苏醒,蔚然成风。有业内人士认为,播客为听众带来的不只是陪伴,也构筑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未来,“耳朵经济”在声音景观、声音疗愈等各个应用场景方面应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 杜郑敏 报道

来源: 海报新闻  
编辑: 田韵沁   主编:马京川      审核: 何祥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