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包银”首饰不再单独标注净金重量?下单须谨慎!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4-12-27 21:13

“1000元预算就可以做个几万元纯金效果的首饰”“足金999包裹足银999佩戴效果跟纯金一样”......

部分“金包银”首饰可能暗藏消费陷阱被揭露后,引起广泛关注。

12月26日,记者从国家珠宝玉石首饰检验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检NGTC)获悉,对送检的镀金银(也称银镀金)产品的鉴定,该公司将不再单独标注净金、净银重量。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金包银”首饰最受消费者关注一点便是净金、净银的重量和纯度。由于批量生产的“金包银”首饰用的多是电铸工艺,检测机构用常规检测手段无法直观判断实际的含金量,只能采取破坏性方式进行检测。因此,一些商家会虚构此类首饰的净金重量,误导消费者。

今年11月7日,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国首珠宝首饰检测有限公司)曾发布“金包银”产品检测结果通报。该中心深圳实验室从不同渠道收集了17件样品进行破坏性检测,结果显示,17件样品标注的金覆盖层质量最小的仅为0.2克,最大的为1.05克。分离后,金覆盖层的质量与标注质量的偏差范围为0.77克至0.04克,其中,负偏差14件,偏差最大的第11号样品(市场购买)金覆盖层标注质量为0.96克,分离后金的质量仅为0.19克,相差5倍。

该中心指出,相关方在“金包银”产品命名、标签标识、印记等方面存在的不规范表述以及标注金覆盖层的质量(重量)行为,可能使消费者对产品的实际贵金属种类、纯度产生误解,极易引发纠纷,不利于首饰行业的健康发展。

12月26日,该中心首饰标委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该中心未开展过“金包银”产品的鉴定业务,也未出具过鉴定证书。

12月20日,深圳市联合蓝海应用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份《关于NGTC银镀金首饰鉴定证书的通知》在珠宝行业疯传。通知称,接国检NGTC深圳实验室通知,为执行相关要求,NGTC出具的银镀金产品鉴定证书只标注银镀金产品总重,不再出具标注净金重或标注净金重和净银重的鉴定证书。以上要求从12月23日起执行。

12月26日,记者向国检NGTC求证,该公司相关人士证实有在内部只向其客户提出上述要求。记者了解到,此前该公司出具的鉴定证书的确有标注“标称净金/银重”,如一份“镀金足银手镯”鉴定证书上标注着“标称净金/银重:1.17克/40.42克”“总质量41.59克”字样。该人士表示,今后NGTC出具的镀金银首饰将不再标注标称净金重,但此前出具的证书一样有效。

从业14年的珠宝零售商张磊告诉记者,国检NGTC此举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行为。因为除了破坏性检测,即便是权威的国检机构都无法辨别镀金银产品的金银重。然而,市面上可以买到的不少“金包银”首饰,其鉴定证书上都标注了金银重。实际上,这些金银净重并不是质检鉴定单位检出来的,而是厂家提供给质检鉴定单位的数据,可以理解成“厂家自称的金银重数据”,证书鉴定单位并不对此数据负责,而是由厂家负责。但一些厂商家常会以此证书进行大肆宣传,声称产品的金银重经鉴定并认可,以致消费者在购买中时产生很大的误解。

这样快速辨别“金包银”产品

一般足金首饰会刻上足金或黄金的化学符号AU,再加上黄金含量999或9999的字印,而“金包银”产品只会刻上足银或者银的化学符号AG,有的连钢印都没有。如果消费者买到的“金包银”产品刻有足金字样,则商家涉嫌欺诈。

二是传统的高温火烧,一般“金包银”产品是把黄金包在足银表皮,用高温火烧时表层就会起泡。如果消费者买到的是镀金银产品,高温火烧时表层的金层可能会脱落,露出里面的银色胚底。而足金首饰不管用多高温的火烧,不管烧多久,也只会越烧越亮,越烧越黄。

三是简单粗暴的破坏性检测,将首饰剪断或用小刀片刮其表层,因为不管是“金包银”还是“镀金银”,其表层的黄金都非常薄,只要破坏其表层,银色胚底就会露出来。

(记者 张文章)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 贺子桓   主编:马京川      审核: 何祥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