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教师称因“被学生家长擅充1000元话费”困扰,感恩老师不必非用物质“硬塞”
2024-12-27 13:02
近日,一则“教师称因‘被学生家长擅充1000元话费’感到困扰”的帖子引发广泛关注,最后该教师称,家长同意配合提供了移动的手机号和操作密码,终于将高额话费转移到了家长的号码。(12月26日九派新闻)
家长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可以理解。从表面上看,家长主动为老师充话费,似乎是一番“热心”之举。或许在家长心中,教育是一项极其耗费心力的工作,老师们不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操心学生的成长、心理等诸多问题,家长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试图以物质回馈的方式聊表心意,这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
然而,这种“热心”在未经老师许可的情况下,就显得有些鲁莽了。家长未经老师同意擅自充值千元话费的行为,着实耐人寻味,而无论背后动机如何,都已偏离了正常家校互动的轨道。这位老师言辞间透露出的不愿意接受,甚至视为负担,恰恰反映出她坚守的原则底线。教育行业有其特殊的职业操守与廉洁要求,老师的职责本就是教书育人,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本分,不应有所图。一旦接受家长的高额馈赠,哪怕只是话费这种看似平常的物品,在外人眼中,也难免会落下话柄,质疑老师能否公正地对待学生,是否会因这份“人情”给孩子区别对待。
站在老师的角度,此次经历无疑是一场困扰。拒绝家长的“好意”需要技巧与勇气,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家长的误解,伤害家校关系;另一方面,接受又违背自己的职业原则,还可能面临后续的舆论压力。可以想象,老师在发现话费充值后的内心纠结,她既珍视家长对教育工作的认可,又不得不为维护教育公平而果断拒绝,实属不易。特别是当第二天被告知,由于不是同一个运营商,话费退不了,老师内心委屈可想而知。幸好该家长有个相同运营商的备用号码,话费几经波折最终物归原主。
对于家长而言,爱孩子的心毋庸置疑,但表达爱的方式应当审慎。关心孩子成长,完全可以通过积极配合学校教学安排、与老师进行真诚有效的沟通交流来实现,比如定期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参与家长会并反馈孩子在家表现,和老师共同商讨教育策略等。这些方式既能助力孩子成长,又不会给老师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更不会触碰教育行业的敏感红线。
再看整个社会舆论环境,此类事件极易引发公众对家校关系的热议。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家校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对孩子的教育上心是个好事。但个别家长不恰当的“感恩”行为,让部分老师心生顾虑,甚至出现个别老师为避嫌而减少与家长必要沟通的现象,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为避免类似尴尬再次上演,学校与教育部门应发挥引导作用。一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老师们有足够坚定的信念抵御物质诱惑;另一方面,通过家长会等正常途径,向家长明确告知正当的家校沟通方式,强调廉洁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只有家校双方在相互尊重、恪守原则的基础上携手合作,才能为孩子营造风清气正的成长环境,让教育回归本质,让老师安心育人,让家长放心托付。
评论员 文清蔓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