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逊敏书院:一副门联写满育人情怀
2024-12-20 07:52
逊敏书院是座比较完好的清代书院建筑遗存,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复兴街道书院村,重庆市人民政府于2019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近,我在一个微信群看到了一组逊敏书院重新修葺后的图片。书院门楼墙壁雪白,嵌入墙壁的石门框重新涂红,大门外的月台坝平整宽阔。月台坝外原来的石岩不见了,与之衔接的是铺着瓷砖的大平坝,周围还有楼房崛立。细看书院大门石质门框,顶上的“逊敏书院”匾额赫然在目,门楣上的对联依稀可辨。
书院的历史沿革:
新旧学校与革命据点
逊敏书院是一座穿斗式结构、带小青瓦、硬山顶、夹壁墙的三重殿四合院。书院的历史有些复杂,这里早先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寺庙,名叫云山寺,曾经香火鼎盛。当地民谚说,上朝华蓥山,下朝云山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当地绅士行帮在官府倡导下,把寺庙改建成了一所免费学校,名为培英义学。清光绪六年(1880年),当地贡生罗骅亭再把培英义学改为逊敏书院。抗战时期,北京香山慈幼院曾搬迁到这里办学。
1946年,重庆著名革命烈士、重庆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王朴在其母金永华资助下,买下了北京香山慈幼院的校产,在此创办莲华中学,作为党组织活动据点,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后来当地政府又在莲华中学的基础上,新建了教学区,并改名为江北县第一初级中学。1986年经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批准恢复莲华中学校名,挂牌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辟“莲华中学革命历史文物陈列馆”。2003年,莲华中学与复兴镇中学合并,随后从书院村迁到了镇街上。逊敏书院经历了清中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从私塾教育到近现代教育的变迁,同时见证了我党革命烈士为人民解放做出的贡献。
院名与门联上联:
词意出新与循循善诱
笔者曾就读江北县第一初级中学,初中一年级时学生宿舍就设在逊敏书院内,我们班级男生寝室恰好就在大门上边的木楼里。当时学校师生称逊敏书院为“一院”,另外自然还有“二院”和“三院”(后两院是原来的地主庄园改建的校舍)。初中一年级,我天天出入逊敏书院,后来离校后,也曾多次返校寻访旧迹,逊敏书院的牌匾和门联,自然是很熟悉的。
逊敏书院的名称及大门上的对联,不但意蕴深厚,还展现了撰写者渊博的学识,用典非常精妙。
逊敏书院的“逊敏”一词,出自《荀子·修身》:“端悫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这句话的意思是:端庄谨慎而顺从兄长,就可以称为好少年了;如果还好学上进,谦逊敏捷,那就没有人能超过他,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君子了。“逊敏”就是谦逊敏捷之意。谦虚而奋勉,恭顺而敏捷,作为书院名,寓意很好,我们书院就是培养这样的人!
书院大门石质门楣右边刻的上联是:迁地为良其则不远;左边的下联则是:得门而入斯文在兹。这副门联表达了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上联:迁地为良其则不远。“迁”字写的繁体,但不是通常见到的繁体“遷”,而是“迁”的异体字(见《康熙字典》)。“迁地为良”,是句成语,出自《周礼·考工记序》,原文为:“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意思是说,不同的地方生产不同的优质产品,迁移到其他地方就无法保持原有的优良品质,这是因为各地的地理环境不同所致。这段话,让人想起《晏子春秋·杂下之六》中的那句名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都是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典籍所载,原本意思是“迁地不能为良”。直到清代李斗(1749年—1817年)的《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还采用此意:“其《京舵子》《起字调》《马头调》《南京调》之类,传自四方,间亦效之,而鲁斤燕削,迁地不能为良矣。”这里仍然用“鲁斤燕削”来比喻技艺或产品迁移到不同地方后无法保持原有的优良品质。
逊敏书院的门联“迁地为良”,是“迁地不能为良”的转化,反其意而用之。可能到清朝末年,“迁地为良”就是肯定的意思了。民国年间,著名新闻记者和出版家邹韬奋在《经历》中写道:“每天堆满桌上的全国各处读者的来信都要求迁地为良。”当代作家高阳也在《粉墨春秋》中说:“原来周佛海藏娇金屋,杨淑慧早得风声;周佛海由于司机所透露的消息,亦有警觉,心想迁地为良。”
逊敏书院门联引用“迁地为良”,可能还借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逊敏书院门联的“迁地为良”,意思是说来到逊敏书院,就进入到了非常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
上联下半句是“其则不远”,这也是一句成语,出自《国风·豳风·伐柯》。其诗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诗中的“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是说手持斧头砍树木做斧子柄,而做斧头柄的标准就是手中所持的斧头柄。“则”是名词,表示“准则、法则”的意思。《中庸》引用了“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这句话,并进一步解释:“执柯以伐柯”,即按照手握的斧柄的标准去制作新的斧柄。这寓意着规则和标准就在自身之中,无需到外部寻找。
“其则不远”强调了遵循原则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追求道德和智慧的过程中,要从自身出发,遵循内在的准则。逊敏书院这句上联“迁地为良其则不远”,意思是进入到这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很快掌握探寻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门联下联:
玄妙禅机与自豪自信
逊敏书院的下联“得门而入斯文在兹”,同样由两个成语组成。“得门而入”出自宋代释可湘的《偈颂一百零九首》第七十首。这首诗很短,相当于现在以三行为规则的“微型诗”。其诗曰:“无门之门须得门而入/无意之意须得意而通/一扇西兮一扇东。”“无门之门须得门而入”,是说没有门的门需要进入门才能通行。在某些情境下,虽然表面上没有实际的门或意思,但实际上需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和理解来获得通行的机会。意思有些玄奥,偈颂诗嘛,就是充满禅机。
下联下半句“斯文在兹”出自《书经》“克昌厥后,斯文在兹”。《论语·子罕第九》载有孔子的话:“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周文王逝去,文明礼仪或者儒雅的风范并没有随之而去,就在我孔丘这里继续传承啊!“斯文在兹”这一成语常用来表达对某种传统文化或礼仪的尊重和传承。
下联“得门而入斯文在兹”,紧接上联的语意,既然掌握了追求知识的正确方法,进入了良好的学习通道,那么就能够很好传承文化礼仪。
联系门联和门匾,其意为:只要你进入到逊敏书院这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很快掌握探寻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很好地去继承发扬优秀的文化礼仪,成为一个谦逊敏捷的人。门联循循诱导、自矜自豪,当然也含有点打广告的小意思:我这个学校教育条件非常好,莘莘学子进来很快就能成才呵!
把培英义学改建为逊敏书院,是由当地贡生罗骅亭主持的。贡生是指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入学国子监必须经过地方政府如县、州、府乃至省向朝廷推举,并经过学政(省教育主官)选拔,成绩特别优秀的才能成为国子监学生。贡生在京师国子监学习深造,肄业后可以由吏部派任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罗骅亭既然是贡生,也必然学识渊博,想必逊敏书院之名和门联,都出自他之手吧。
现在逊敏书院修葺一新,或者说修旧如旧,门边石阶下还新立了重庆市文物保护石碑。据说为了让这个市级文物完好无损,水土新城对其进行了重点“圈地保护”,开发商数次修改“商业街”建设方案,最终为其“让路”。良好的保护和维修,足以告慰书院先贤,告慰莲华诸位先烈。逊敏书院门联也将随同传之不朽。
陈猷华
(作者系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