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重庆故事会③| 两位“门外汉”的数智化治污之路
2024-11-26 06:49
打造“数字生态大脑”平台 创建“巴渝治水”大数据应用系统
两位“门外汉”的数智化治污之路
九龙坡区生态环境局局长,主导探索“数字+远程”智治模式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打造的九龙坡区“数字生态大脑”平台入选“2023年全国十佳智慧环保创新”案例。
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带领团队创建“巴渝治水”大数据应用系统,荣获第六届、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优秀案例,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推广“巴渝治水”经验。
▲11月5日,李锡智(右二)正通过“数字生态大脑”调度指挥。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11月4日早上6点22分,九龙坡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李锡智的手机接到九龙坡区“数字生态大脑”App预警——位于西彭镇的一小区楼顶出现焚烧现象。
与此同时,西彭镇工作人员也收到预警,随即通知辖区合心村干部前往处理。30分钟不到,火灭烟散。过去,这样的焚烧现象既不容易发现,处置也需大半天。
同样,在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卢利通过“巴渝治水”大数据应用系统,实时智能感知全市510条河流的水环境状况,问题发现、处置效率均提高了80%。
其实,无论是“60后”李锡智,还是“80后”卢利,过去对大数据都是外行。但这两位“门外汉”敢于跨界拥抱大数据,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跑出了环境治理“加速度”。
面对挑战
“门外汉”选择跨界求解
2022年,卢利到水生态环境处担任副处长,2023年负责“治水”数智化水平提升工作。虽然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但她对大数据智能化几乎没有接触。
“全市治水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少。2023年,全市仅涉水投诉案件就有1089件。”卢利介绍,当时,全市涉水污染源达8万余家,三江干流入河排污口4012个,尚未形成全链条管理;排查出的农村黑臭水体达1255个,要实现2025年“全面清零、全域创建、长治久清”的任务不轻;全市1439个饮用水源地,水环境风险防控监管难。
此外,过去治水涉及部门多,业务分散于生态环境、水利、住房城乡、农业农村等十余个部门,缺乏水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存在治污力量分散,涉水数据碎片化、业务系统烟囱化的现象,各部门间沟通效率不高,导致实际治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发现不及时、问题处置不协同等现象。
相比卢利,李锡智面临的跨度更大、挑战更多。2020年3月,李锡智从九龙坡区西彭镇党委书记调任区生态环境局局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他来说,是新课题,既陌生又繁重。
九龙坡区内的“一江三河”(长江、大溪河、跳磴河、桃花溪),造就了河湖交错的水域生态格局;作为百年工业老城,全区过去大量的传统工业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也带来很大压力。
“多项考核一度在全市排名靠后。”李锡智说,2020年,九龙坡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只有303天。全区一年环保投诉近6000件,群众满意度低。
挑战面前,尽管都是“门外汉”,但卢利与李锡智没有退缩,主动跨界拥抱大数据,带领团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环境治理新路子。
拥抱大数据
探索数智化治污路子
“数字化管理是大方向,要建立大气感知体系,让数据‘跑路’!”同事们没有想到,50岁出头的李锡智也“赶时髦”,初来乍到就探索数字化管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2021年,初级版的大数据管理系统“小试牛刀”,九龙坡区当年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就增至306天。
随后,李锡智又牵头充实大气感知体系,350家餐饮企业、44家加油站、23个重点工地等全部入网监控,新增激光雷达、尾气遥感等设施设备,实现镇街全覆盖。
九龙坡人惊奇地发现,头上的天越来越蓝了。2022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8天,2023年达到325天。
“我们从大气的数字化治理中积累了经验。”李锡智依样画葫芦,又布局水、气、声、危废等领域2071个生态环境感知点位,优化完善“云上监测、预警研判、溯源分析、融跨处置、闭环管控”5大管理场景,构建起九龙坡区“数字生态大脑”,包括数智蓝天、数智碧水、数智执法、数智监测等10个应用板块,打造出实用、管用、好用的应用系统,推动实现了智能预警、精准管控、高效治理三大提升。
截至目前,该系统动态汇集入仓数据1亿条,初步实现物联感知“一张网”、算力存储“一朵云”、数据资源“一本账”、服务组件“一组库”、融跨单元“一条链”和指挥调度“一中心”。
2022年,在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任职的卢利,也遇到了挑战——川渝跨界河流南溪河连续多次检测均显示水质异样。半年时间,她多次前往现场,协调各方力量,排查、溯源、治理……最终实现了南溪河水质稳定达标。
“坐在办公室是治不好水的,但单靠跑现场也不科学。”卢利也开始跨界研究大数据。她明白,要真正实现水环境智慧管理,还得依靠一线数据。她指着办公室墙上的《重庆市“十四五”水环境管理图》告诉记者:“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一年时间巡遍全市主要问题河流。”
因为前期基础工作扎实,去年,卢利与团队先后实施4轮核心业务梳理,较为顺利地组建起“巴渝治水”应用系统,从水质量、水资源、水生态、水污染、水监管等多个维度入手,为每一条河流量身定制了“数字化管水一张图”,实现了水环境可视、可查、可分析,为环境要素感知、污染分析和精准溯源提供了数据基础支撑。
“系统通过算法缩小可能发生问题的范围,进而把问题清单派发给辖区内主管单位。”卢利介绍,他们把所有的水核心业务拆解成700多项业务事项,打造水环境“感知-预警-治理-考核-评价”5个应用场景,集成入河排污口问题监管等10个“一件事”,推动数智化治水工作向全市域延伸。
2023年12月,“巴渝治水”应用系统正式上线,实现了治水工作由“治”到“制”再向“智”的跃迁。
数字化执法监管
实现全流域协同作战
去年6月初,九龙坡区“数字生态大脑”自动推送预警信息称“长江某回水湾发现疑似零星油污漂浮”,并附带了自动抓拍图片以及疑似污染源分析清单。
九龙坡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迅速响应,不到1个小时,锁定并切断污染源头,成功消除污染隐患。
“‘数字+远程’智治模式,让我们的执法监管水平得以提级增效。”围绕九龙坡区“数字生态大脑”,李锡智带领团队全面梳理304个入河排污口约400公里管线、关键节点坐标、1.3万余个检查井等信息,建立自动监测预警处置机制,用数字化手段拧紧入河排污“阀门”;为辖区33家企业54个点位安装在线监控,147家企业安装582套用能监控,142家排污单位实施“环保码”监管,全过程多维度织密感知网,目前全区1675个污染源头感知点位数据全部接入了“生态大脑”平台。
现在,九龙坡区生态环境局逐步形成“线索-取证-案审-决定-稽查复盘”一体化智慧执法新模式,创新推动非现场执法走深走实,溯源精准性和时效性提升约70%,现场执法检查频次降低50%,案件平均办结时间同比减少33%。
让人欣喜的是,九龙坡区“数字生态大脑”还入选了“2023年全国十佳智慧环保创新”案例,今年又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和智慧执法“双试点”单位。
“数据跑路,人轻松了,效率更高了。”卢利介绍,“巴渝治水”应用系统融合22个部门690余项数据,打破了“数据壁垒”,建起空天地一体化水环境智能感知网;全市8万余个涉水污染源、三江干流4012个入河排污口植入“数字基因”,形成“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断面”链式闭环关系,为精准溯源提供支撑;同时构建起市、区县、乡镇三级上下联动,跨省市、跨部门、跨区县、跨乡镇的“三纵四横”问题协同处置工作体系。她说,“如今,政令‘一键直达’,实现了全流域协同作战。”
据了解,“巴渝治水”应用系统让水环境问题发现平均时间由七天缩短为24小时,问题处置时间由原来平均10天缩短为2天,效率均提高80%。2023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Ⅱ类,7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十四五”以来首次实现100%。“巴渝治水”大数据应用系统荣获第六届、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优秀案例,其经验被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推广。
卢利告诉记者,接下来还将围绕美丽重庆数字化治理体系的构建,迭代升级“巴渝治水”“巴渝治气”“巴渝治废”等重点应用实战能力。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