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人数比两年前少了86万,卷学历不香了?
2024-11-22 19:33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于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举行。教育部11月21日公布,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比上一年减少了50万人,相比2023年减少86万人。
▲准备考研的学生忙着看书学习,抓紧时间复习备考。图/新华社
考研热度为何持续下降?
2015年起,考研人数逐年增长,并在2022年迈入400万大关。2023年报名人数达474万,创历史新高。然而,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骤减至438万,并在2025年进一步下降至388万,与2021年的报名人数接近。与此同时,应届生比例也在持续下降。据统计,近几年的报考人数和应届生的占比情况为:
2021年,377万人报考,往届生占比43.8%,应届生占比56.2%。
2022年,457万人报考,往届生占比47.2%,应届生占比52.8%。
2023年,474万人报考,往届生占比48.44%,应届生占比51.56%。
2024年,438万人报考,往届生占比51.82%,应届生占比48.18%。
根据昨天教育部披露的消息,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再降50万。
考研热度为何持续降温,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分析,考研人数下降的“拐点”一旦形成,接下来几年可能还会继续下降。但要提醒考生的是,报名考试的基数少了,不代表考试难度降低了。
在教育界,关于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的呼声近年持续高涨。简言之,要实现研究生教育的量质齐升,转型势在必行,落实到招考环节,也意味着一系列的“变数”。对相当一部分考生来说,“变数”可能直接意味着考试难度的增加。
比如,报考哲学专业硕士的学生,要考数学了。今年北京师范大学明确要求,哲学学院的哲学专业初试科目调整为数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逻辑学科方向,初试科目也有数学。实际上,这两年,不少考研的热门专业,如教育学、计算机等专业,各高校也倾向使用统考卷,考试难度不断增加。
▲考研的考生正在准备进入考场。资料图/羊城晚报
一味卷学历不香了?
在一些人士看来,考研人数下降有多方面因素,其中一个因素是部分学生读研的性价比和回报率下降。
近年来,国内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其中,专硕招生比例持续上升。教育部数据显示,到2025年,专硕招生规模将约占硕士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
与之相关联,不少院校的专硕学费也在上涨。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业设计)硕士从2025级开始,学费涨至16万元/期;金融类硕士的费用更高,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专硕的学费总额为22.8万元。
还有考研一族中的“过来人”也表示,由于很多高校不再给专硕提供宿舍,读研期间需要在校外租房,客观上也增加了一笔经济上的支出。
除了经济层面的考虑,很多人还不得不开始考虑读研的“性价比”。根据麦可思《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毕业生选择读研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和满足职业发展需要。根据2023届读研群体数据,分别有48%、45%的毕业生因就业前景好、职业发展需要读研。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部分专业和学校的读研性价比正在下降。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读研不仅面临高额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尤其是专硕的学费普遍较高,而且有些高校的学制延长到三年。此外,在部分一线城市和沿海强二线城市,高昂的住宿和生活成本也让一些学生对读研望而却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一些学生意识到,与其考上研究生,还不如尽快工作。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认为,一些人读研就是为了提高学历的含金量和竞争力,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但如果付出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找工作却还是不如预期,就业竞争力没有明显提高,那就选择不考了。
在理性中寻找新的出路
面对竞争愈发激烈的考研赛道,毕业大学生们开始选择更趋理性和现实性的发展出路。
在考研热降温的同时,考公考编持续升温。今年报考国考的人数持续增长,达到历史新高。数据显示,2025年国考,共有341.6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86:1。比起研究生不太确定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能一次解决就业问题的公考。
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出国留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以来,出国留学人数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到2019年出国留学人员达到70.4万,较2015年增加了近20万人。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后,留学“热”再次升温。
无论是考研、考公还是出国留学,最后都绕不开“就业”这个话题。为缓解就业压力,毕业生们正在试图寻找一些新的解决方式。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数据显示,近五成(49.5%)受访者觉得延迟毕业能多给自己一次机会,减少试错成本。如果找工作不顺利,39.8%的受访者会选择先就业再择业。除了考研、留学外,16.1%的受访者觉得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